我与我所爱的文字工作(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机关党支部 陈铭)


[2016-06-29 22:24:19]

我与我所爱的文字工作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机关党支部  陈铭

我记得,很多年之前我与父亲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父亲问我以后想做哪个行当,我思索着,对父亲说:“和您一样,我想与文字为伴。”不曾想,时至今日,自己依然延续着这份与文字工作的不解之缘。

上海曾经是中国的出版中心,如今依然是出版的重镇之一,我的文字工作便肇始于编辑这份职业,在一家主营教育类图书的民营书商打拼数年。后来,我考取硕士研究生,从二年级起便在一家出版社实习,也正是在这一年,我郑重地向学院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

在出版社的实习和正式入职后的工作,主要围绕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这个核心。刚开始实习那会儿,总编把我叫去谈话:“在我们眼里,你不是新人,我们不以新人的标准要求你,希望你迅速熟悉本社编校加工流程,尽快融入团队。”我下了决心,要把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都看成自己的“孩子”,既然是自己的“孩子”,焉能不悉心呵护,敢于担当呢?我明白,作为一名教材内容的把关人,作为一名志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须牢记所肩负的知识传承的使命,须坚守出版人的职业操守,才不至于让质量低劣的书本流入课堂。

我认为,对教材内容的把关,首要的是把住政治关。一些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只注重体系完整,对具体的文字表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疏于查证,特别是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和涉外事务的案例,是问题的重灾区。为此,我在持续扩大自身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政治敏感度,将政治信念内化于心,对书稿逐字审读,锱铢必较,确保书稿中不出现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内容。

扎紧了政治性的篱笆,还必须本着“学生易学,老师易教”的思想细细“打磨”书稿,完善架构,调整内容。人要有“人样”,书也要有“书样”。一个知识点,以什么形式表达;一个小栏目,放在段落的哪个位置;上下文是不是矛盾;这一段文字是不是与前文重复;等等。编辑就是一个“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家长,在自己的亲手劳作中,见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这里,我不得不提一群退休后仍活跃在文字工作战线上的老编辑,有的是老教师,有的是老出版人,他们中许多是老党员。他们为我们这些新编辑上课,将数十年的经验整理了教予我们,言语中透着对编辑职业和文字工作的热爱与不舍。我们改过的书稿,自认为已无处可改,他们拿了去,待书稿回到我们手中的时候,校对符号的引线密如蛛网,稿件中夹着写得满满的审稿单。哪怕是在一个出版周期不断缩短的背景下,他们宁愿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就餐时间投入审稿,为的就是在合上书稿时自己能安心。编辑的工作本来就是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老人默默地耕耘了一辈子,他们想得的回报却只是这份安心。这份心境伴着我度过了我的实习生涯。

2013年底,我终于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把那些事儿写进了实习小结,把对出版业的思考写进了党员思想汇报。前辈们都是我的标杆,都是我的引路人,这样想着,连续两年的新年假期在社里度过、数十个夜晚的紧张工作让眼睛酸得流泪也就不算什么了。出版工作无小事,文字工作不易,编辑不易,但要做就必须有坚定的负责到底、钻研到底的勇气,正式入职后,我仍旧用这样的原则来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急躁,不随意,也算是完成了一批令自己满意、令作者满意、令学生满意的教材。每当新书印出送至手中,我都会小心地打开,心中升起的除了浓浓的喜悦,就是那沉沉的责任。

如今,我来到了高校,在新的岗位上,我依然做着我热爱的事。这份爱,沉静内敛;这份缘,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