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8-07 10:57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粮食安全、“四史”学习、生态经济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四五”规划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叶兴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指出,我们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谋划好粮食生产,保障好粮食安全,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另一方面,加快提升耕地质量。二是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三是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促进土地流转集中,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四是调整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办法,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定农民种粮基本收益。
摘编自《人民日报》
【齐彪:理论和“四史”学习须自觉抵制错误认识和倾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齐彪认为,我们在加强理论和“四史”学习中,必须自觉跳出原有知识体系、思维习惯等各种局限,自觉抵制各种落后于时代的错误认识和倾向,“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一是坚决抵制以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否定、曲解我国发展道路等错误倾向。打通历史与现实来观察,中国已经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客观上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二是注意防止以改革开放前的僵化观点否定改革开放等错误倾向。我们必须“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编自《光明日报》
【曾贤刚: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贤刚表示,新时代生态经济学必须从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核心思想构成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五位一体”,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关于新时代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新时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当前需要对这些理论的提出、思想内涵、时代价值等进行深入阐释。第三部分是关于新时代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标。“生态环境就是民生”集中反映了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这种“最公平”与“最普惠”性并非局限于“代内”共享,而是可以很好地实现“代际”共享;并非局限于国内民众共享,而是可以很好地实现全球共享。第四部分是关于新时代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主体一是对生态产品市场等基本经济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对原材料类等4类生态资源的产业化进行系统研究。三是对产业生态化进行研究。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陈超凡:使高校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超凡认为,要带着责任和感情,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再送一程,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首先,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再送一程,强信心是前提。要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可控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就业局势正逐步回稳,进一步增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其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再送一程,暖人心是关键。要持续跟踪关注离校未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未摘帽贫困县生源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进展情况,“一人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及时疏导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人岗匹配度。再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再送一程,筑同心是根本。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环,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吴黎华:“十四五”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吴黎华指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有深刻认识。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围绕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对现有制度设计的重大改革突破,着力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三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着力通过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四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关键产业的追赶。要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攀升。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