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加强数据安全协同治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8-18 11:53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扩大内需、数据安全、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两山”转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于金富:扩大内需应当且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辽宁大学中国经济转轨研究中心主任于金富表示,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国内需求问题,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应当而且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为此,我们应当多方发力、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一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二是要努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克服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扩大最终消费,创造条件促进实现居民消费升级,既把被抑制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也要把各种新型消费和高等级消费开发出来、壮大起来。三是既要全面深化产权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用改革的办法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也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刺激居民消费,尤其是积极扩大旅游、文化、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规模。四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强城市住房、医疗、教育等短板领域的建设,以满足农民进城就业安家的需求,由此释放更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石:加强数据安全协同治理】
湖北省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石认为,面对数据安全领域的诸多挑战,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需要有效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协同治理模式。在政府层面,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确立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标准,实现数据安全风险总体可控;加强数据安全执法,推动建立数据安全治理国际合作机制,严惩重点领域数据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企业而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内部数据安全合规管理,建立标准化、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加快数据保护前沿技术研发,以技术赋能数据安全管理。行业组织应立足数据安全与数据应用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参与国家大数据安全规则制定,建立行业自律规范,不断优化数据的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数据安全治理水平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举措与成果;积极宣传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提升公众数据安全意识,为数据安全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于昆: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昆表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只有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党中央发挥“帅”的统领作用。纵观近百年党的发展历程可见,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离开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就必然弱化,党的事业就必然遭受挫折。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答卷所彰显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更是体现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需要全党的高度自觉,也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通过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等,能够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确保全党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这为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西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科学路径】
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能,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形成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加快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有效化解过去积累的风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现凤凰涅槃;必须创新和完善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发挥好“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必须不断增强治理能力,提供治理水平,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探索和创新成果上升为制度法规,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日报》
【刘瀚斌:“两山”转化还需要从四方面发力】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瀚斌指出,推进“绿水青山”型资源环境要素向“金山银山”型资产转化,还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发力:第一,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界定。只有从广义层面进行界定和保护,才能完整描摹自然生态的全貌。唯有进行资产概念的拓展,才有利于激发社会各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帮助政府实施更精准的政策,进而更好地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第二,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维度确权。有必要引入经济、历史、地理、环保、生态、法律、行政学等多学科力量,对确权的对象、确权的主体进行明晰。第三,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过评估资源价值,使得资源环境和货币资金、高新技术、法规制度,一道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在资源集约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倒逼技术、制度、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第四,构建生态环境普惠机制。以往的环保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新形势下,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必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建设,创新乡村环境治理模式,通过“绿水青山”来建设“美丽乡村”。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