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产业链全球化与自主性要“两手抓”


[2020-04-10 16:44:17]

李晓华:产业链全球化与自主性要“两手抓”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0-04-10 10:48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治理”故事、产业链、疫情防控合作、世界经济、环境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谢伏瞻: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治理”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家治理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课题,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气、有自信。面对世界发展趋向与态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经验的理论阐释,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制度建设实践,用中国制度建设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治理的成就与经验,用具有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治理”故事。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大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晓华:产业链全球化与自主性要“两手抓”】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表示,我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未来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要在开放合作中形成创新能力更强、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链。但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重视国内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和自主性。产业链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具体包括复杂产品的整体架构设计环节、关键性的高技术中间产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产业链环节以及应急物资生产等。对于其他一般性的产业链环节和产品生产,则可以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进行采购,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投资。还要认识到,产业链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全部由国内采购,而是要在国内形成一批能够生产该产品且在技术、性能、价格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产产品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一旦发生断供等冲击时能够通过扩大产能弥补供给缺口,使我国产业链具有强大韧性。

  摘编自《经济日报》

  【唐宜红、张鹏杨:在加强疫情防控合作中实现普惠共赢】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唐宜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鹏杨指出,当前,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不是以一国之力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普惠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推动全球抗击疫情取得最终胜利,在加强疫情防控合作中实现普惠共赢。通过金融援助、紧急援助贷款、政策性贷款、知识和技术援助等多种途径,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共同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与世界经济包容普惠发展相背离的旧思维,努力实现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事实上,在疫情发生前,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已经削弱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抑制了世界经济发展。这次疫情加大了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国在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畅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就能更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胡必亮: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稳定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表示,在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中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迅速推动部门各行业复工复产,从而快速地为世界提供了比较充足的产能。其次,疫情过后,世界一些国家在产业发展方向会面临一定挑战,中国有能力提供一定投资,并与相关国家开展新的产能合作,特别是在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方面的合作。第三,在有些国家复工复产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欢迎和吸引相关国家的企业到中国开办企业,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尽快开工生产,减少经济损失。第四,中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新需要,进口规模和结构都会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这样就有利于有些国家增加对中国的出口。

  摘编自光明网

  【杜雯翠:“一城一策”推动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与高质量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杜雯翠指出,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新冠肺炎或将改变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环境治理更为有效地发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个方向是环境治理为“稳就业、保增长”让路,变为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现阶段,评估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新冠疫情后如何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地方政府选择第一个方向,而不是第二个方向。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应当更加关注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和污染排放方面的行为是否出现变化。第一,地方政府是会为了弥补经济损失或保证增长速度而放松环境规制,还是会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辩证关系而加强环境规制。第二,生产企业是会为了快速复工生产而“报复式排放”,还是会以疫情为契机,转变生产方式,朝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总之,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应高度警惕“报复式”排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科学评估监管效果,充分利用精准化环境治理,“一城一策”地推动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