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辉:聚焦根本任务,推进“三全十育人”体系构建


[2018-05-28 10:08:06]

聚焦根本任务,推进“三全十育人”体系构建

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光辉

2018年5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情缅怀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总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和丰硕成果,提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习近平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广大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职责和使命,对教育改革发展、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殷切的希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面向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战线作出的首次重要讲话,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师生提出了系统的、鲜明的要求,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结合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以《聚焦根本任务,推进‘三全十育人’体系构建》为题,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抓住“一个根本”,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就是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把人文情怀、职业品格、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核心素养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把“立德立人立业”的校训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我们党的所有工作中,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加强价值引领,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抓阵地建设和阵地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向纵深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不偏,“四个服务”的根本宗旨不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不虚。

二是突出“两大群体”,统筹兼顾学生、教师两大群体。

习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人人出彩”提供了更多可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有利于更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提出“厚人文、重实践、强专业、精技能、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性格养成、要塑造道德、要开启智慧、要健全人格、要强健体魄,将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劳模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感召青年大学生勤奋做事、勤勉为人,通过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等途径实现学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长、技能提高、个性发展,激励青年大学生以敢闯敢试的勇气、激荡自我的智慧、舍我其谁的担当,勇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习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是以教师这个“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来撬动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师者,德之范也。“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要以师德师风为引领,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既为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美好愿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是推进“三全”育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家庭、社会等外部资源,又包括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校内要素。学校要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优化校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结构,打造思想政治共同体,实现共同体内各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宏观运行上,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从微观落实上,要充分发挥课程、课堂、教师、活动等校内要素,发挥各自特点与教育资源优势,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教育活动,关注每一门课程、搭建每一个载体、落实每一项活动、关爱每一名学生,增强协同教育效果。

构建十育人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能力,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组织开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落地,开展“十育人”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教师风采”专栏进行宣传,营造“三全”育人氛围。加强思政课题研究。落实思政工作大调研,制定思政工作专项规划。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组织创建轻松的育人气氛,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学生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心灵美、行为美和情绪美。营造高雅校园文化,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积极培育优秀原创校园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做好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建设,积极占领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建设好、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做好思政典型案例的收集提炼和宣传,打造学校思政品牌、特色。

用好课堂主渠道。高等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合改革,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推进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推进课程思政试点的基础上,加大课程思政覆盖面,建立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把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校内校外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学校要把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等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系统,发挥他们在思想引领、价值传导、实践教育和基地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要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现实表现,引导家庭成员开展亲情教育。

形成育人合力。学校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在工作队伍、工作平台、工作载体、工作渠道等多方面协同合作,配齐配强配顺辅导员,强化辅导员双重身份认同,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地位;将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认真梳理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等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形成多部门、多渠道育人合力。同时学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融入到二级学院考核的方方面面,促使校内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担负起应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在学整个阶段,在时间维度上“全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课内课外互动、理论实践呼应,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育人”;构建育人队伍的联动机制,在主体参与上“全员育人”,创建有城建特色的思想政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