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平: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


[2025-02-25 15:44:03]

石伟平: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01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唯有千方百计地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方能更扎实有力地服务于教育强国事业,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力量与活力。

一、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的内涵

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职业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基于对这一培养定位的基本认识,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竞争力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化与技术革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时刻回应工作世界的最新变化。对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竞争力意味着,技能型人才能否具备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职业教育领域,唯有得到劳动力市场认可的人才,才能真正称得上有竞争力的人才。

由此,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优势。这种技能优势意味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的某些方面具有超越一般劳动力的优势,这使得其不仅能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空间。长此以往,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与吸引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具体而言,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技能的匹配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结构与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决定着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任务完成要求。如果技能型人才所拥有的技能结构能够精准对接岗位用人需求,那么将会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反之,如果二者之间的匹配度较低,甚至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那么即使技能型人才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也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二是技能的熟练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在特定技能方面所达到的娴熟程度,即是否具有高效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与操作技巧,这是衡量技能型人才在特定领域专业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技能熟练度的人才,往往能够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能够减少工作失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技能的稀缺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所拥有的特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程度,即市场上对拥有某一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远大于拥有该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当某种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变得稀缺时,拥有该技能的人才往往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就业岗位、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机会等。原因在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留住稀缺性人才,往往愿意提供更为具有竞争力的用人待遇与条件,以及更好的工作环境。

四是技能的复杂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所拥有的技能内在架构与组合的多样化程度,决定着其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被替代的可能性。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少传统工作岗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技能的重复性与流程化较强且较为单一,那么将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相反,涉及复杂决策思维以及人际交往等高阶认知活动的技能,则很难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五是技能的迁移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将在某一工作情境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工作情境的可迁移程度,决定着其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工作世界中应对自如。随着工作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工作岗位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技能型人才不断应对新近出现的工作要求。相比之下,具有较高迁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往往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展现出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六是技能的钻研度。具体是指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持续更新技能、致力于精益求精的专注程度,决定着其能否在专业领域同行之间达到出类拔萃的成就水平。从长远来看,具有技能钻研精神的人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凭借自身在技能钻研方面的执着程度与专业水平脱颖而出,从而彰显自身的技能优势。而且,具备较高技能钻研度的人才,可以在行业之内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二、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的提升难点

在职业教育领域,技能型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前端的选材环节、中端的培养环节和后端的发展环节。三大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若干有待破解的难点问题。

一是前端的技能型人才生源基础薄弱。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在养成过程中,均需依赖一定的先天禀赋。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生源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成材率及成就高度。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源基础得到充分保障的基本前提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保障。这无疑给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原本就充满艰辛的技能成才之路变得更加崎岖难行。而且,不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效应。

二是中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未完全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学术型人才成长规律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成长过程与产业、行业、企业等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然而,在现实层面,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浅表化的现象仍旧比较普遍。首先,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最新用人需求存在脱节。新的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其次,课程结构与工作岗位所需完成的任务结构存在脱节。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再次,教材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存在脱节。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素养与“双师型”教师胜任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现实中,真正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实训基地条件与学生进行有效实训所要求的工作场景存在差距,由于资金、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很多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不佳。

三是后端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环境不佳。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深入人心。受到上述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并不乐观。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对学术教育的偏好和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技能型人才在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工作环境及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相较于学术型人才处于劣势地位。一系列偏见的存在,也在无形之中进一步削弱了社会个体自觉追求技能发展与选择技能成才道路的意愿和决心,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的系统提升。

三、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建议

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是国之大事,技能型人才的储备事关教育强国大计。针对制约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提升的难点问题,展望未来,仍然需要在关键环节上予以改革与突破。

一是探索改革以单一分数为取向的普职分流制度。普职分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筛选淘汰学生,而是强调以学生的兴趣、潜能开发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生涯指导与测评,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特点及在不同领域成才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科学探索,而且涉及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无论是选择学术成才道路还是选择技能成才道路,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因此,应该逐步改革以单一分数为取向的普职分流制度,让学生自觉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并通过开设职业体验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明晰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认知。

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出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技能优势的技能型人才,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突破传统办学体制的束缚,整合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优势资源,以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办学力量,系统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协同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效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不仅是个人努力、学校培养的结果,而且是社会制度建构的结果,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技能型人才评价制度,从确保评价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角度出发,在“立新标”“破五唯”上下功夫,构建以技能水平为核心标准的人才评价等级体系,并完善评价标准,注重对技能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减少对学历、资历等非核心因素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健全技能型人才成长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将技能等级水平作为职务升迁、职级提升的重要标准,鼓励企业将薪酬待遇的提高与技能等级水平相挂钩,从而增强技能型人才对技能成才道路的信心。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技能成才道路的支持力度,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