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让“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0-11-12 10:01:05]

权衡:让“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1-11 10:57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安全和发展、双循环、党的建设、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货币政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琼:要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琼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国家安全实力,提高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进入新时代,尽管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抓不放,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理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比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不仅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而且是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考验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检验我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对此,只有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在遇到风险和危机时化险为夷、转危为机。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权衡:让“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权衡认为,发挥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就意味着开放要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并重,从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以及陆海联动开放并重等。要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经贸规则,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要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方面,要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内需优势和规模优势,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全球创新网络在中国开放合作、开放创新中的作用。第三,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体制机制条件。一方面,要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继续发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于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条件。

  摘编自《经济日报》

  【江金权: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表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全党同志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程维嘉: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程维嘉指出,打赢打好秋冬季治气攻坚战,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关键在此一役。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继续采取过去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础上,瞄准目标,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要巩固各项污染物总量约束性指标减排成果,确保完成优良天数比例目标任务。重点地区要紧盯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实现既定目标,全面梳理明确各项任务。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分解任务,查漏补缺,逐条逐项分析落实及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任务,要拉条挂账,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前“销号”。要保质保量完成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的重大工程任务,立足四大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将重点任务纳入当地督查督办内容,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调度。按照方案要求,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完善“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有序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公转铁”重点工程,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持续推进VOCs“夏病冬治”。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汪川:货币政策应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汪川表示,货币政策应切实落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目标,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一是降低金融机构监管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了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可考虑将银行利润增速纳入考核目标,切实让利实体经济;适度放松对中小金融机构存款的考核要求,避免银行之间争夺存款推高负债成本。二是调低政策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持续推动贷款市场报价机制改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存贷款利率的浮动限制已经取消,银行间市场日益成为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主要渠道。鉴于此,可采用短期利率等市场化手段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为此,应进一步完善LPR定价机制,在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同时,适度扩大利率报价的参与范围,根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求,重点引导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参考LPR定价,改善利率报价弹性,适度增大与市场利率变化的相关性,让各类主体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定价方式。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