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党总支书记 沈佳秋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求教育战线必须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对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构建,形成高水平的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校来说,更应主动求变,对教师来说要立足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肩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同时又要着眼于新时代的变革,重构学科理论体系,做引导学,再指导做,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和实验室无间隔、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评价体系并不是单一的唯分数论,而应是道德为先、技能为优、知识为用,在实践中学习为人之道,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中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国际化视野,掌握信息化的本领。在与人交往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充盈自己的人文情怀,使自己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忠诚的接班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德智体美劳不是单一的某一类课程孤立培养的,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塑造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我们高职而言,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我们的人培方案的实践结果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其次我们的教师是技能型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要能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的教学管理标准,必须跳出学期学时的管理模式,向学分制进行改变,我们的师资建设考核目标不能是唯学历论、唯论文论,而应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企业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创新力。
最近人力资源社会保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人社部(2018)66号文对现代学徒制作出了更加主体明确,途径清晰,保障到位的规定,对照教委“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要求,解决了学生身份问题。按教委的要求,在学历制教育的专业中,在校学生要成为企业的学徒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对于学生有难以突破的现行法律框架下企业用工制度的瓶颈。一是主体是学校的学生,无法享有劳动手册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二是现行的教学体制难以满足企业用工的安排。因此,试点项目无论如何设计都难以达到最初的项目目标。66号文的第二方面是督促企业积极联系学校或培训机构,委托有教学资源的单位,管理培训学生。这一改变使得对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现代学徒制这一项职业教育制度的变更也提醒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者要深刻理解现今的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教学管理手段要向学分制学分银行,职业立交桥方式改变,对现有的制度和程序进行有效调整。二是专业教师更要改变身份,一岗双职、双证,率先去企业学习一技之长,熟悉企业人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手段,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育。三是教育部门应当不断对新工种、新技能技能调研,尽快制定一批适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登记证书、考评体系。
总支,德智体美劳的建设必须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做好本职,才能将职业教育的事业推向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