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三区联动、三创融合”主题论坛暨全国高校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7-28]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145

图片56.png

7月24日,学校与上海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上海市就业促进会、上海市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三区联动、三创融合’主题论坛暨全国高校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海市双拥大厦举行。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职教处处长马建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包金玲,上海市就业促进会会长崔立强,上海市军创会监事长张晖明、副会长向奎、刘传友,学校党委书记褚敏、副校长仓平,以及全国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低空经济领域有关专家出席活动,会议由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市军创会秘书长宋柏红主持。

图片57.png

褚敏在开场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紧跟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主动布局低空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和青创、军创、乡创“三创融合”的上海绿华创业园,正成长为“北斗低空经济产业协同示范园”;今年5月,又与同济大学、南方测绘、双瀛航空等联合成立低空智绘技术与应用研究所;6月联合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等机构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7月与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承办“无人机技术及应用探索研学营”,组织36名俄罗斯留学生走进崇明开展无人机实训。通过跨学科协同、国际化合作和青少年科普,初步构建了低空经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立体职教平台。

图片58.png

主旨演讲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曾刚在《长三角低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路径》报告中深刻剖析了长三角低空经济跨界融合的宏伟蓝图、关键挑战与发展策略,为区域协同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图片59.png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综合党委书记范本鹤在《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报告中精准解读低空经济各细分领域对人才数量、结构、规格和能力的新要求,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靶向”指引。

图片60.png

在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曹贤忠教授主持的“聚焦低空经济,推动产教融合”圆桌论坛上,上海市军创会监事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张道祥,上海市军创会副会长、无人机应用与管理专委会主任刘传友,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秘书长王大炜,上海市黄浦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曹天风等来自学界、军创、行业协会和企业一线的资深专家代表从政策环境、行业标准、企业技术需求、文化实践等多维度献计献策。大家特别指出,退役军人群体具备的纪律性、技能基础和适应能力,与低空经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是产业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呼吁打通“军创培训-企业实习-高质量就业”的服务链。

图片61.png

论坛上举行了“长三角院校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揭牌仪式。这一基地是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马建超、褚敏、忻平、张云、包金玲、何瑛的共同见证下,仓平与上海市就业促进会会长崔立强,上海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向奎,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臣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无锡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孙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李太星,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会展与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后勤管理处处长王胜等行业协会和院校代表共同揭牌。基地将整合国内新质生产力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地方产业需求、企业前沿技术及退役军人人力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标杆平台。

图片63.png

马建超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场景开放、研发转化等平台作用,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成为长三角院校就业创业策源地。

本次论坛就推动长三角低空经济产教融合达成重要共识:一是构建长三角低空经济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立跨区域课程共建、学分互认、师资共享机制;二是深化“校区—园区—城区(社区)”联动模式,打造“教学、实训、研发、创业”一体化的低空经济生态圈;三是探索搭建政行企校数据共享平台,借助AI与大数据技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精准对接。

低空经济正将广阔天空转化为繁荣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空间,学校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此次论坛及实训基地的启动,正是我校以“三区联动”破界、“三创融合”赋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将携手长三角乃至全国兄弟院校和行业伙伴,共同绘制“教育赋能产业升级”的新图景,为建设更具活力、更富创新力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城院”智慧和力量。

 

供稿:创新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