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 5月3日下午,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杨浦校区举行“不忘初心,重温援边情;牢记使命,扬帆新征程——援边精神进校园” 活动启动仪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宏,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沙军,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董晓峰,上海教育电视台常务副台长陆生,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校长叶银忠,学校党委副书记何光,7位上海援边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全体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启动仪式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校长淦爱品主持。 ▲“援边精神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指出:援边干部吃苦耐劳,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驻地当家乡,把当地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体现出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进取精神,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援边工作答卷。他希望广大学生要向援边干部学习,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感悟和传承援边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和丰富自己,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
启动仪式后,新受聘的“人生导师”走进校园课堂,以“家国•理想•责任•奉献”为主题,与师生面对面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介绍援边情况及工作成果,讲“援边故事”。
▲7名援边干部被聘请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援边干部走进校园,分享在边疆的故事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援边精神进校园”活动对于弘扬“援边精神”、引导广大青年立四方之志,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上海高校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的一次有益探索。
为新疆、西藏“造血”后,
这群援边干部走进上海校园,
成为学生“人生导师”
来源:上观新闻 记者:裘雯涵
“援边精神”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要将“援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也是上海高校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年半的援疆岁月就像一条大河,同样的生命长度,可以有不一样的宽度和深度。”想起在喀什的岁月,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陶文捷不禁感慨,他已经将喀什当作他第二个家。 近日,7位上海援边干部来到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在“援边精神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向学校师生分享自己的援边故事。大学教授、医生和学校校长,他们职业各异,但相同的是,他们在援边时都不忘时刻问自己:为什么援边?要做些什么?能留下什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处副主任黄俊革说出了心声:“对这三个问题,我用3年的汗水留下了答案。” 总结在新疆的日子时,陶文捷说的最多的还是在那里投入的教育工作。为了推行国语教育,他们3年来组织了2000多名教师进行培训。他们还推广了汉语动漫教程,受到当地学生欢迎。就这样,经过3年的努力,喀什各级教育机构的双语教育普及率已从30%左右提高到67%以上,学前教育更是达到100%。
▲陶文捷发言
虽然怀念在喀什的日子,但陶文捷也道出了援疆背后的辛苦。
“我的年龄较大,身上有不少慢性病,曾因肾结石发作,两次住进喀什医院。”每次肾结石发作,他都疼痛难忍,坐卧难安。一次发作时,他的爱人和女儿正好来喀什探亲,为了排出结石,陶文捷忍疼在宿舍里蹦跳到晚上12点,豆大的汗水从身上往下淌。但是一投入工作,他就什么都忘了,“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时间,更忘记了亲人让我及时去医院检查的嘱咐。”
忘却辛苦,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援边工作,不少援边干部都提到援建时的思想转变: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上海仁济医院副主任医师陆任华的一张手术照片,就将他带回到在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
▲陆任华在喀什开展手术。
来到医院的肾病内科,他才发现这里的形势有多严峻:“喀什的尿毒症患者很多,但手术水平落后。在治疗尿毒症前,需要在手臂上做一个手术,这在上海只是一个小手术,在当地却从未成功过。” 来到医院没多久,他们就在一位患者身上进行了这项手术,在喀什医生紧张的注视下,手术成功了,当地医生激动地紧紧拥抱了陆任华。“从‘输血’到‘造血’,我们在喀什留下了一群‘肾’斗士。”陆任华欣慰地说。等到他离开的时候,当地的医生已经能够独自完成这项手术了。
离开新疆和西藏,并不意味着援边的结束。黄俊革在喀什的三年内,参与了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援建。刚来时,当地的学生和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是土木工程系,“我问了几百名学生,80%都想做老师,剩下的20%都想当医生。”黄俊革说。为了将招到的第一届学生培养成才,他将原本计划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延长到了3年。回到上海后,他依旧没有放下对喀什的关注,“马上我又要去喀什,继续共建硕士点的工作。”
援边干部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精神也打动了不少台下学生,2016级学生鱼若桐说:“相比援边干部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在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应该去努力解决它。”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校长叶银忠表示,“援边精神”是宝贵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要将“援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也是上海高校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的一次有益探索。
启动仪式后,7名援边干部也被聘请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将走进校园课堂,与师生面对面,介绍援边情况及工作成果,讲述更多援边故事。 图片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提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