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上海赛区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2025-05-20 13:50:21]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赛区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和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我校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展示平台,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突出创新驱动、深化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培养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定于2025年4月至6月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赛区校内赛(以下简称“校内选拔赛”)。为做好2025年大赛参赛组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 我会创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承办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务处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科技处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

共青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委员会

协办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创业园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创业指导站

三、大赛目标与任务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项目式”教学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五、参赛赛道

(一)职教主赛道

具有明确的技术、工艺或商业模式创新,突出商业运营潜力或实效,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的项目。参赛组别设创意组与创业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6月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职教国际项目合作赛道

1.参赛组别参考职教主赛道。

2.参赛团队第一单位须为上海市职业院校,国际参赛成员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成员可以是当地高中阶段及以上院校,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使用中文或英文。

(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项目。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组别设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产业赛道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参赛组别设企业命题组和成果转化组。

1.企业命题组

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应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2)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2.成果转化组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鼓励师生共同组建团队参赛,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20年3月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六、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2.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以通知下发之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3.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七、赛程安排

(一)组织报名(4月—6月)

1.参赛对象:我校全体学生(包含毕业五年内的学生)

2.参赛团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报名,报名提交后可在系统内更新项目材料。校内选拔赛报名统计截止时间为5月23日。

3.各二级学院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学生完成注册报名工作。每个项目报名人数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

(二)二级学院推荐阶段(5月19日—23日)

各二级学院按照大赛要求对项目和项目负责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参赛项目进行初步评审,择优选出二级学院参赛项目,每个二级学院参加大赛的项目总数不设上限。

(三)校级选拔阶段(5月24日—6月9日)

1.创新创业学院组织专家对二级学院推荐项目进行评审。各二级学院名额推荐办法为每20个项目分配一个名额进入校级评审。创新创业学院预孵化项目不占用二级学院推荐名额。

2.本次大赛设校内选拔赛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若干。

(四)创业训练营(6月上旬)

针对校内选拔赛获一二等奖的项目,开展训练营,将邀请专家围绕创业计划、商业模式、团队协作、项目路演答辩等内容,指导团队进一步优化项目计划书,提升项目竞争力,最终按赛事排名报送至上海市赛,具体名额根据市赛组委会通知核定。

(五)其他

大赛同期开设上海市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GYB培训班和SYB培训班,杨浦和奉贤两个校区分设班级,每个班级30个名额,参赛项目负责人优先推荐录取。

八、校内赛联系人

总联系人:宋柏红

联 系 人:楼欣欣 18221611135

竞赛邮箱:cxcyjs@succ.edu.cn

大赛官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可在官网报名系统登录查看学生操作手册、官网使用手册等具体内容。

职教国际合作赛道参赛团队通过登录“上海市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6月中旬。(网址:https://firstjob-cxcydsstu.youkehulian.com)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