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教师提升自身师德水平和育人能力,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有意、有效衔接和融合,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3月27日上午基础教学部组织部门全体教师观看了第1期“师德大讲堂”网络直播课程。
本次直播课程的主题是课程思政工作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讲人是全国优秀教师张黎声教授,他详细讲授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促进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始终。两个小时的交流学习让老师们感受良多,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许晋仙:责任意识是“教育的命脉”,是加强师德师风意识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所在。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而这颗心就是指要对教育事业存有忠诚之心与抱负之情。热爱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尊重与珍惜,是对自己人生价值和信念的一种诠释与体现。
支天红:“课程”和“思政”一定是融合在一起的,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思政建设内化于心,才能做到外化与形,才能在“有意识”中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和理论知识融合起来,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时刻注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人格、崇高职业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观的学生,教师自己就要先具备这些高尚的品格。
查建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倾注爱心。教师没有真诚的爱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用爱心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注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李飞: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品格、对学生的关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的世界,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家国情怀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从教学设计上融入课程思政,研究学生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深层面的思考。
徐海江: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写贴近现实的作文,如“我心中的大英雄”、“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崇拜英雄,学习英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遵守校纪校规,认真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争做合格的大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翻译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短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俞宇:无论课程形式如何变化,都应以对学生德育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变。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外,德育教育更应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德育认知和学习,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吃苦耐劳品质以及爱国情怀、敬畏生病等的神圣性;全方位的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袁一丹: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