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08-25]   发布单位:办公室   阅读次数:1795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6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由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6年7月又将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历教育部分合入学院。学院是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高专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房地产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教育部和建设部批准的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基地。

学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88亩,现有专业(方向)54个,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699人,其中专任教师407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42人,占34.89%。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育人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院全力推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融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主要成绩

学院刚刚完成合并组建,各方面工作面临新局面和新挑战。经过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新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根据合并后学院整体专业布局情况,及时调整了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了“建设以城市建设与发展为特色的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结合上一阶段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专项建设,学院在教学及管理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等方面,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学院今后整体办学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

专业内涵建设成果丰硕。坚持“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资源,不断加强专业内涵,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全院共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行职委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精品课程31门;近五年编写并出版各类教材超过200本,其中22本为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学院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定向班、课证赛融通、双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定向合作企业共享实习实训资源、配备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导专业课程开发、由企业面向学生设置奖学金等。企业专家、技术、资金等回馈大大促进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五年学生在全国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团队三等奖三项,个人三等奖两项;在第六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比赛中,学院多个项目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近五年以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

实践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共同规划,完善实训环境,加强实训室功能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对接。目前,学院建有6个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41个校内实训基地(室),216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建立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承接实际业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了载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融入企业文化,培养敬业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学院从制度上保障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及海内外交流培训,并通过开展校内“优师带教”、“拜师学艺”等形式,使得专业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院先后有16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上海市级教学团队的殊荣,有5位教师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有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22位。学院聘请技艺大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走进教学一线,优化了兼职教师队伍。

(三)突出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完善、运作机制改革,都将促进学院内涵建设、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管理、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和关键。随着校内专任教师接受各种学习机会的增加和企业兼职兼课骨干技术人员的引进,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素质得以改善,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距离学院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特别是行业有影响力专业领军人物有待增加。

三是社会服务范围要扩展、能力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承担住建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口支援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计划、在校企合作为员工和技术人员提供各类培训和鉴定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来讲,技术服务特别是技术研发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也还需进一步扩大。

二、总体思路

主动对接国家建设行业及城市建设与发展发展战略,适应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高素质城市建设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之路”的办学思想,围绕城市建设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以土建类重点专业为龙头,引领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面向未来,开放发展;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行动指南,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遴选若干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逐步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大师工作室(坊)为特色,打造产教研协同平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城市发展、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

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师资认证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双证融通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对接,探索“2+2”或“3+1”等人才培养国际化直通车模式,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学院办学优势特色更加凸显,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产教研协同联动机制更加成熟,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初步建成以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特色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贯通、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培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异、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声誉良好,在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建设与管理类技术技能型高等职业院校。

(二)分目标

1.构建“学分互换、学历衔接”职业教育新体系

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一带一路”、“中国制造”等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努力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的新要求,抓好贯通(中-高贯通、高-本贯通)、衔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融合(学院与行业企业、与地方和区域经济)三项关键工作,大力推进“贯通式”人才培养工作。完善现有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建设,开展建筑安全类专业“高-本”贯通和“专-本-硕”贯通培养试点,由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及上海建工三方合作,从建筑类企业现场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生涯发展路径出发,按照“3+2+2”或“2+3+2”模式,实现7年一体化培养。

2.形成“固核心、强支撑、显特色”专业结构新布局

结合行业和区域优势,根据办学基础,科学规划专业群布局。主动对接国家建设行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通过结构调整,全院专业数达到36个左右。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护理、文物修护与保护等特色专业,形成专业群,联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再建设8-12个市级重点专业,培育一批国家级重点专业。

3.建立“合作开放、多方共赢”产教融合新机制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探索形成以学院理事会为纽带,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不断增强与行业企业岗位的贴合度,建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定向委托培养”工作。加强学院与上海市建交委、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多方参与育人的机制。

4.实践具备现代学徒制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试点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定一套符合行业标准的培训课程及体系;制定职业培训标准,校企共同推进行业认证;从课程、师资、考核、模式等方面着手,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师资特点的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实现行业从业人员向专业或兼职师资的快速转化。通过少数专业的试点实施,向学院相关专业及其他院校与企业进行辐射与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年内实现3-5个专业、每年300人以上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模。

5.打造以“大师工作室(坊)”为特色的产教研协同新平台

整合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行业企业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预制装配式结构安装、现代物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三个产教研协同基地项目具体实施,整合形成集技术服务与研发、专业师资培育、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实践实习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研深度融合平台。推动BIM技术应用、超高层现代施工技术、大型钢结构安装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产教研基地建设。通过协同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向教学和产业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10个大师工作室(坊),完善大师工作室(坊)的产教研协同功能。发挥大师工作室师资带教、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知识转化、教材开发等作用,建设一流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构建科研横向沟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大师工作室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形成集深层次纸质类文物技术开发、三维立体类文物技术服务、深度产教融合与深层次社会服务为一体现代文物保护专项技能大师工作室。

加快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杏花楼集团建立大师技艺传承工作室,建设集教学、科研、企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一体的产教研协同平台,实现教师可依托该平台直接参与到共同开发新产品工艺,优化产品配方,建立新产品生产线,并且针对生产线和优化的工艺流程建立监控体系,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产品技术开发能力。

6.探索对接国际标准的双证融通新路径

依据上海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师资认证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双证融通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对接,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将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融入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中,遴选3-5个专业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并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探索“2+2”或“3+1”等人才培养国际化直通车模式。

7.营造“匠人+劳模”精神育人的校园新文化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逐步构建完善长效机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推进以职业精神培育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精益求精、敢于担当、勇于突破”为内容的匠人精神和匠人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深化“劳模进校园”等德育特色项目建设,建好“劳模工作室”,推动“优秀校友讲坛”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树立岗位成才信心。

四、建设内容与具体做法

学院三年行动计划,共包含11个项目和42项任务,具体如下:

(一)开展优质学校建设

1.建设内容

包括2个项目和11个任务。

(1)XM-03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2)XM-08 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3)RW-11 信息化建设项目

(4)RW-18 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RW-21 提升分类录取比例,推进多元录取改革

(6)RW-28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

(7)RW-35 校社共建“南桥义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

(8)RW-49 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政策,引导激励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高职生均经费制度。到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

(9)RW-50 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

(10)RW-51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参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一批(不少于20%)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

(11)RW-52 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

(12)RW-53 加强分类指导,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13)RW-62 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具体做法

(1)健全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学院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院章程,按照校内规章制度统一的原则,建立审查、清理和监督执行机制,做好校内制度的“废、改、立”和汇编公布工作,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健全学院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考核体系。贯彻调查研究制度,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确保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评定、咨询等职权;完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强化考核监督,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引入内行评价机制,推动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3)推动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围绕服务一线教学科研、服务师生需求的目标,优化校内机构设置,理顺各类机构权责关系;全面清理学院与二级学院的职责和义务,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规范管理流程,推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深入实施。

(4)巩固质量报告制度。质量报告制度产生以来,内容不断完善,方向逐渐明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信息公开,有利于高等院校的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下一步在按期完成质量年报的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年报的量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并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5)理顺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成立“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实现归口管理,加快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数字化校园。

(6)推动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通过三年的建设,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与职教集团平衡发展相配套的制度;形成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保障机制。

(7)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增强服务行业社会能力。全面推行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开放教育、非学历教育、政府或企业委托培训为多元的办学格局,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成人教育持续、协调、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双证融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对应专业课程间的“学分转换”,制定“学分银行”实施操作办法。

(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建设内容

包含7个项目和6个任务。

(1)XM-01骨干专业建设

(2)XM-02  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3)XM-06-02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XM-07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5)XM-15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6)XM-16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7)XM-17 技能大师工作室

(8)RW-19 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研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

(9)RW-37基于产业调整的物流管理(建筑材料)专业设置改革与课程改革、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驱动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0)RW-38 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

(11)RW-39 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

(12)RW-40 卓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建设满足城市运行需求的课程体系

(13)RW-46 与企业合作建立3D扫描打印工作室

2.具体做法

(1)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强化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下设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校企合作活动规范化、常规化,推动专业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2)以骨干专业建设为龙头,引领专业群建设。

继续重点建设上海市一流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其建成为全国示范专业。继续重点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工程造价、连锁经营管理、护理(老年护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文物修复与保护、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骨干专业。通过骨干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群,联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3)以信息化手段为辅助,推进课程精品化数字化

探索“互联网+”课堂模式,不断深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老年护理学》、《免疫学检验》、《社会保险实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设计导论》、《制冷技术与应用》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注重资源共享,搭建“课堂在线”平台。依托平台有力支持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站建设、慕课课程制作、在线课程教学、过程分析统计、研究性教学、碎片化学习等,有力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同时依托“课堂在线”平台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造潜能。

(4)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核心,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整合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行业企业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和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形成集技术服务与研发、专业师资培育、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实践实习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研深度融合平台。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铁路运输组织、仿真老年护理中心、健康管理等四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继续推动BIM技术应用、超高层现代施工技术、大型钢结构安装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产教研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现代物业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医学检验技术、智能制造、建筑工程技术等六个仿真实训中心,通过软件模拟与实际操作,解决学生进入企业真实工作网络环境的局限性。发挥“大师工作室”师资带教、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知识转化、教材开发等作用,建设一流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构建科研横向沟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现代物业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2025新型建筑工业化产教研等三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向教学和产业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内容

包含1个项目和11任务。

(1)XM-04 “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

(2)RW-06 青蓝工程

(3)RW-07 名师工程

(4)RW-09 外延工程

(5)RW-31 纳贤工程

(6)RW-55 双师工程

(7)RW-56 12 57  激励工程

(8)RW-58 科研能力提升;高教研究

(9)RW-59 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下辅导员晋升机制(星级辅导员评定)探索

(10)RW-60 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按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2.具体做法

(1)以“激励工程”为抓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岗位设置管理,细化岗位晋级标准,完善师资评聘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按照“优劳优酬、以岗定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符合重点专业建设需要、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制度,使收入分配更多向重点专业骨干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对照教委出台的关于高校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的文件,制定符合学院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方案》,提高教师教学评价考核的比重,并把教师信息能力技术运用纳入考核指标,尤其要明确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上一门课,并把此纳入教师考核的具体要求。

(2)以“纳贤工程”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依据岗位设置和学院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快国际交流合作,从国际同类领先职业应用型高校引进做客教授、东方学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公开招聘,从社会上引进了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教师。对于具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拔尖人才,学院设立相应的津补贴,优先给与申报项目课题、参加专业培训和国内外交流考察的机会。

(3)以“青蓝工程”为重点,强化专业教师的分层次培养。

充分利用市教委高职高专新任教师培训班的平台,强化教师专业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青年教师师徒带教制度》,确保每位入职一年的新教师都有一位老教师带教,帮助新教师尽快通过“教学关”,早日融入专业建设。强化优秀中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引导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的优秀教师申报“上海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及培训。

(4)以“双师工程”为重点,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办法》,明确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程序及配套激励措施。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委教学能力比武,校内公开课、微课比赛,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研活动,为实现“双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鼓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相应职(执)业资格证的考证,并在职称评聘上优先考虑。根据上海市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制定《教师产学研践习管理办法》及《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确保每个院系每年有5名教师有不少6个月的企业践习,并完成相应的践习任务。完善教师社会践习考核评价机制,对在企业践习工作中成绩突出者,学院将予以奖励。

(5)以“名师工程”为核心,打造特色教学团队。

制定《名师选拨聘用管理办法》,建立特色专业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名单,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通过选派市级、国家级培训、出国访学、下企业科研转化项目等途径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奖励基金,激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争创“名师”。整合学院专业师资,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团队优势和行业背景优势,加强土木工程类、健康安全类、人文艺术类等特色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

(6)以“外延工程”为推进,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聘任条件、聘任程序、教学基本要求、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积极聘用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逐渐提高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有目标、有计划地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充实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兼职教师信息库,从政策层面激励聘请的兼职教师全面融入实训教学、专业建设咨询、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以至课程教材开发等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兼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学术交流、评优等机会。

(7)以“星级辅导员”评定为抓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高等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星级辅导员评选为抓手,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体要求,遵循“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让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强化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具体内容

包含1个项目和7个任务。

(1)XM-18 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开发

(2)RW-42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平台

(3)RW-43 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4)RW-44 多方位、多途径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

(5)RW-61 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

(6)RW-63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7)RW-64 《建立分级联动机制的校园文化体系》

(8)RW-6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2.具体做法

(1)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大德育”育人格局。加强德育系统内部各层次及各要素间的统筹整合,使德育工作在学院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整体协调的“大德育”局面。强化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群齐抓共管体制,设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各德育条线负责人和专家构成的德育一体化工作委员会,对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强调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的有机结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人文社科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思政理论教育、情感熏陶教育、日常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加强课程认知教育与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工作的整体策划和协调,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传统德育宣传载体和易班、微搏、微信等网络平台与德育各类活动的同步宣传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德育工作队伍和实习就业指导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的交叉工作网络,促进德育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协同发展;注重德育目标与专业学科教学的融通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与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相协调的校园文化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逐步构建完善长效机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推进以职业精神培育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精益求精、敢于担当、勇于突破”为内容的匠人精神和匠人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深化“劳模进校园”等德育特色项目建设,建好“劳模工作室”,推动“优秀校友讲坛”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树立岗位成才信心。

(3)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能力;明确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继续细化、分类实施创业教育,一方面向全体的在校生,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一方面个性化的,对于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现实条件的,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五)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

1.具体内容

包含7个任务。

(1)RW-01 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

(2)RW-02 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零售业职业标准优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食品类专业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与引进 ;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3)RW-03 选择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食品类专业国际先进实训基地及实训项目的学习与建设

(4)RW-05 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5)RW-41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划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6)RW-47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

(7)RW-48 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2.具体做法

(1)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作为指导思想,以“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全面提升”作为工作思路,通过适度扩大国际化办学渠道、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以实现“学生视野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作为奋斗目标。

(2)依据国家有关的合作办学新政策,继续办好现有的合作办学专业,适度拓展新项目。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强主动性,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通过引进优质资源、拓展交流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全面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配置办学资源格局的重要途径。

(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互访。巩固、拓宽和提升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院校资源,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派出教师和学生交流团队,参与外方院校的学习、参观、研讨等,确保办学稳定、高效和持续发展。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五、创新举措

(一)以“四位一体、互通共享”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四位一体、互通共享”为导向,即招生与招工过程一体化、教学与培训课程设计一体化、实训与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校企双导师培养与聘用一体化,校企资源互通共享,加快推进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规范的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学徒一旦被企业和学校录用,即具备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并且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同时,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延伸到中高职贯通与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以“校企共建、多方共赢”为基础,加快建设产教研协同平台

坚持“主体多元、校企共建”,基于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采取业务合作、合资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建设能够提供集教学实训、企业培训、承接实际业务以及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专业+教学工厂+大师工作室(坊)”产教研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提升现有实训基地装备条件与技术水平,教学工厂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兼有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与服务、培训与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建设校企互通共享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得校内建设的实践教学环境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还可以应用于企业员工培训、面向同类企业员工及兄弟院校同类专业骨干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新建及改造企业生产环境,建立“学徒制融岗式实践基地”, 以此充分满足学徒学习、师资培养、行业培训、教研科研、技能竞赛、职业认证的要求。

健全学院产教研协同平台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系)与产教研平台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教学育人、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实现有机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营造真实职业环境与职场氛围。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共同制定项目化的实训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健全过程性与结果性管理相统一的质量评价、业绩考核等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

(三) 以“行业引领、国际对接”为目标,着力提升双证融通培养水平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职业标准,并将国际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

会同行业协会、合作企业(行业典型、领先企业)探索国际职业标准的要素(技能、知识要素)、标准、培训方法、考核体系,针对岗位制定出与元素相对应的具体的技能操作标准和知识要求,将具有国际认证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模块融入到人才培养设计中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以进一步提升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水平。

对双证融通专业的师资进行高标准配置,确保新引进教师必须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海外学习或交流背景,参与项目教师必须获得国际职业资格水平高级认证,同时参与项目的教师应具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以保证其能胜任服务于学生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学与培训。

重构课程体系,引入“双证融通”课程模块,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将教学计划同职业标准有机联系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按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为指导确定课程体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以“内培外引、内外结合”为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学院师资培养 UCC模式,以牵手名校、服务企业、培育双师、共同发展为理念,通过整合名校(University)、企业(Company)、学院(College)三方力量,培养一批能上厅堂作报告、能下企业做指导,服务长三角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双师素质教师。

充分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教师梯队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在岗专任教师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推进以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家库的建设。

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五)以“职业培训与技术研发”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

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增强服务行业社会能力。全面推行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开放教育、非学历教育、政府或企业委托培训为多元的办学格局,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成人教育持续、协调、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加大与上海建筑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面向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主动做好培训项目的先导性开发研究,为行业转型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根据行业需求和现行的管理体制协调劳动管理部门开发新的职业岗位项目,做好培训教材、技能操作项目的研发。以产教研协同平台建设为契机,构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业务咨询、对口援助”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专业通过“技术研发+职业培训”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六)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重点,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

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精品化数字化。开展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探索“互联网+”课堂模式,不断深化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微课与翻转课堂,逐步开展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重点推进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建立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新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在已有的3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国家级、省部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程精品化进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七)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体,推进办学质量评价改革和监控体系建设。

推进学院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督查、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过程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评教”、“评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学“诊改”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建立与“评教”、“评学”相联系的绩效奖惩机制,形成学院内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咨询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主动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六、时间进度与经费安排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任务),学院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为上海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发挥优质院校的带动作用。

(一)时间安排

学院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分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个阶段(2016年),完成建设项目(任务)论证与前期建设准备工作;理顺和完善学院体制机制建设;启动学院章程制订工作,成立学院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专业形态改造。在市教委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编制建设方案,制订建设项目任务书,并通过专家论证。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的保证体系和相关制度,确定项目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人。2016年12月起按照各项目(任务)路线图进行绩效考核,编制《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度绩效报告》。按照教育部和教委要求做好2016年度建设项目(任务)的总结和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 (2017年1月-2017年12月) 全面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任务)建设。制订学院章程,制订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度。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创新性实践,完善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为主的制度体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型;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方向调整。建成一套校企共同开发适应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工学结合课程、特色教材(讲义)和教学资源库;建成一支由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并在行业有影响的大师(专家)领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由企业专家、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建成一批“校内有车间、企业有课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教育部和教委要求做好2017年度建设项目(任务)的总结和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2月) 全面完成学院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学院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合理,服务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对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总结,迎接市教委的检查评审。

(二)经费安排

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经费预算安排一览表

内容

分年度

经费预算(万元)

学校投入

财政奖补

合计

承担任务

2016

43


43

2017

2058.6


2058.6

2018

2251.1


2251.1

经费合计

4352.7


4352.7

承担项目

2016

997

0

997

2017

2974.3

500

3474.3

2018

4248.4

500

4748.4

经费合计

8219.7

1000

9219.7

合计(万元)

12572.4

1000

13572.4

 

 

具体各项目(任务)的时间安排和经费安排见附件2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路线图(承担任务一览表)、附件3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路线图(承担项目一览表)和附件4  2017年经费预算明细表。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学院成立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各部门对拟承担的项目(任务),进一步制订各项目(任务)的方案,细化工作方案,切实落实,责任到人,有序推进规划各项建设项目(任务)的实现。同时学院要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做好各建设项目(任务)的各阶段的检查验收工作。在年末对每一年度的计划和项目(任务)进行评估,每年度都要有项目(任务)验收报告。同时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效保证各建设项目(任务)如期实现。

(二)整合资源,推进方案实施

组织整合好学院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自身能力,落实保障体系的各项任务。合理安排和分配各个项目(任务)的人力资源,责任落实明确,大力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努力保障三年行动计划的各个项目(任务)顺利推进。

(三)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问责机制与定期公布制度,有序有力有效的推进各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检查,年年有发展。落实情况列为各部门负责人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持续改进,创新项目实施

在实施行动中,提倡“行动+研究”的工作模式,一边按建设项目(任务)计划实施,一边将行动研究贯穿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工作,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紧跟时势的发展步伐,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明确目标,工作到位,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