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22年度工作总结


[2023-03-31]   发布单位:办公室   阅读次数:485

2022年度工作总结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及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不失时机推动内涵建设,在建设“职教强校”征程上取得了新的业绩,综合办学实力继续增强,在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居于同类院校第一梯队,多项关键办学能力指标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前百名,教学成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并在全市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为建成本科职业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再谱华章,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众志成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面对2022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学校严格落实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系列工作提示,切实扛起校园疫情防控责任,全力维护校园平安和师生健康。

织密疫情防控工作网。在各个校区组建指挥中心和工作组,构筑“校区—片区—园区”三级工作网格,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进驻各校区抗疫一线,上半年准封闭管理期间累计轮班522人次。组建教育教学、学工心理、后勤保障、舆情信息、流调消杀等工作专班,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和招生就业工作,夯实后勤和物资、医务保障,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师生志愿者队伍在准封闭管理期间参加志愿服务近6000人次,秋季学期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近3000人次。开发城建码、E校通等数字化平台,综合应用核酸码、随申码、场所码等信息,实现科学精准防控。杨浦和宝山校区先后出现疫情时,及时果断作出处置,有效避免了校园疫情扩散。国科路校区完成200余人次阳性和密接者的隔离工作,协助完成兄弟院校93人次隔离任务。

确保教学秩序平稳有序。结合学校实际,周密落实上级在不同阶段对疫情防控、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的工作部署。平稳有序实现常态化防控、校园全封闭及准封闭管理等各种手势下的校园运行方式切换,周密组织学生“离校返乡返家”和“离乡返校”,应时应势调节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线上线下教学有序切换,维持教学秩序,平稳完成自主招生、英语四六级等重要教育考试。

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筑牢政治安全底线,把握网络主阵地,进一步增强学校官网、官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做好课堂、教材、课程资源等审核管理。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及时回应师生诉求。持续开展风险点排查,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细化管理控制措施,健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推动人防、物防、技防联动,维护校园平安。

(二)坚持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22年录取新生3799名,其中职业学校生源1727人,录取率99.5%,报到率95.5%。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报考率达212%。毕业生3880名,毕业率98.22%,就业率97.62%,签约率90.85%,继续处于全市高校前列。专升本611人,占比15.79%,创历史新高。学历继续教育总人数3449人。

紧抓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持续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创新“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作为第一单位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作为第二单位获一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特等奖2项。学校两项成果被推荐参评国家教学成果奖。

提升“三全育人”成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毕业生“最后一课”和新生“开学第一课”。增强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思想道德与法治”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形势与政策”获批市级精品在线课程。出版《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教材,建成《筑梦中国》线上开放课程,完成《红色上海》线上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10个项目入选市教委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持续深化“十育人”工程,涌现一批育人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中共获包括一等奖在内4个奖项,校舞龙队在市级比赛中获4个一等奖,学生在多项体育运动竞赛中表现优秀。

强化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特色。更新劳模文化廊和劳模工匠精神教育长廊,新增3家劳模育人实践基地,100名劳模导师和70多位劳模特聘教授走进校园,“百名劳模与百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对”活动列为市关工委重点建设项目,《劳模(工匠)精神引领的“三全”劳育模式探索实践》案例收录于教育部劳动教育“典型工作法”。

深化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聚焦“双一流”建设和“提质培优”,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专业全覆盖,43个专业累计参与39个证书试点,试点工作案例获上海市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展到10个专业,1个专业获市级立项建设。学生竞赛综合排名全国第63位,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获奖总数居全国第7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居全市第一。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和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入选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获评2021—2022年度市A级院校创业指导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获金奖6项,在“挑战杯”市赛和市“知行杯”比赛中取得佳绩。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和“五个新城”建设,聚焦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健康城市发展需求,打造特色专业群,提升专业内涵水平。

推动专业集群建设。系统推进高职“双一流”建设和“提质培优”工程,加强专业集群建设,调整贯通培养专业布局,深入实施专业内涵改造。新增2个上海市“一流专业群”。至此,4个专业群获上海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在第三方评价中,3个专业排名居全国第一,1个专业居全国第二,1个专业居全国第三。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2门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7个资源库、11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4个资源库、107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上海智慧教育平台。完成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和14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验收,3本教材推荐参加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遴选。立足产业现状和教学要求,推动一批实验实训室实施功能重组、硬件优化和软件更新,成为与产业紧密对接、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和培训场所,集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多功能产教研平台,增强实训室综合功能,提高综合效益。

建设“世赛”基地。积极申报上海市集训基地,共获批12个,基地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作为主基地牵头建设砌筑、混凝土建筑2个项目;作为副基地建设家具制作、木工、园艺等10个项目。

提升校企合作能级。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加强与“奉贤新城”融合,推动与中建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个专业+一个龙头企业+一批中小微企业”建设模式,共建共享实训平台。成立“上海城建高新产业学院”,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获批教育部“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成为全国乡村振兴职教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集团)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在2022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评选中,2个案例分获特等奖、三等奖。持续增强上海建筑职教集团的服务和辐射能力。与企业联合举办BIM大赛,12家院校和企业师生、员工参加。

(四)坚持人才强校,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把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用、管、服”并举,增强教师队伍的干事创业能力、归属感和获得感。

做好人才引进。全年开展13个批次招聘,共招录33人,包括高层次人才7人、博士11人、骨干教师28人、柔性高层次人1人,完成“人才揽蓄”计划,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更加充实。

加强师资培训。共计选派5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包括师德师风、专业建设、三教改革、“1+X”技能考证、教学与科研项目申报和教学技能比赛等。开展“坚定理想信念 潜心立德树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共910名教师参加。完成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系列培训等4个市级培训项目,累计培训80余人。开展暑期教师研修、思政课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专题培训项目9个,累计培训1862人次。二级学院(部)教研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能力建设。立项建设2支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批市级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多支教师团队在市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2名教师加入全球工匠联盟,2名教师受聘为二工大兼职硕导,2名教师获批“晨光计划”。73名教师晋升职称,包括正高5人、副高14人;36名教师晋级专技岗位。建立建筑行业师资库,打造示范性课程、名师和团队。

优化激励机制。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通企业编,构建专技、教辅、辅导员和管理岗多轨并进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干部教师多作贡献、作出突出贡献。认定“双师型”教师52名,制定《教职工岗位聘期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推动教师分类评价改革,细化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引导教职工围绕学校重点任务创造更大工作业绩。强化聘期考核结果运用,与职称聘任、岗位晋升、合同续签等相结合。落实教职工福利政策,支持工会组织全员参保市总工会互助保障计划、补充商业保险和教职工体检,健全教职工服务和帮扶体系,维护和发展教职工合法权益。

(五)坚持服务发展,增强科技和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履行培训法定职责。克服疫情影响,全年培训30158人次,到款1008万元,较上年度略有增长。

努力增强科技能力。全年纵向项目立项27个,协会学会研究项目8个,横向科研项目152个、到款额超1600万元,累计纵向科研经费97.5万元,创历史新高。发表论文421篇,获授权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证书4项,转化专利6项。举办首届“学术季”活动。学报《上海城市管理》在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期刊评选中获评“全国高职成高学报名刊”,影响因子从上年的0.753上升到1.201。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学校检测中心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志愿者服务。发布《2021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长三角中小城市活力研究·文化篇》,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与奉贤区和杨浦区的区校合作。履行“一校为主”,牵头“多校对一”,对口支援喀什职业教育,选派干部教师援疆,支持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包装设计和药学新专业,指导申报喀什地区科研创新团队,协助筹建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国际交流合作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城建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品牌。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分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首批留学生顺利毕业。

拓展国际合作新伙伴。与泰国格乐大学、吞武里大学签约合作,与埃及中国大学合作成立“中医理疗中东地区培训中心”,与菲律宾圣保罗大学、泰国吉拉达技术学院、柬埔寨理工学院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推动职教标准“走出去”。土木工程师NTA-7、食品科学与技术工程师NTA7-8等6个职业标准在坦桑尼亚、冈比亚等国立项,助力非洲国家提升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能力。

打造“中文+职业技能”品牌。推动老挝“经世学堂”运作,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证书宣讲。开设汉语桥“丝路华语”系列“中国文化——茶文化”在线课程,300余人次的埃及大学生参加学习,全国20余所高职院校教师在线观摩。

(七)坚持依法治校,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巩固“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成果,持续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提高内控水平。入选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典型院校。

持续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体系。增强学术治理能力,修订学术委员会规程,完成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换届。发挥校务委员会、校友会和基金会作用,赋能学校发展。

加强财务资产管理。召开“深化内涵建设,优化内部治理”会议,努力优化预算结构,改变基数依赖、支出结构固化等积习,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做好招标采购工作,全年完成招标、采购项目176个。开展招标采购工作专项检查。

加强审计监督。完成竣工结算审计项目24个,核减金额40余万元。对8名中层干部开展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整改。开展疫情防控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

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优化管理与服务流程,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应用和服务。对学工、教务、人事、OA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数据采集、整合和共享的系统性规范工作。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采集人才培养全过程状态数据,支撑教学诊断与改进,增强数据在评价和决策中的作用。完善办公系统流程,促进学校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

开展校园专项治理。实施校内道路交通、消防技防、维修施工、寝室楼宇、绿化河道等专项治理工作。在杨浦校区设置智能便捷的充电桩,消除安全隐患。应急完成了国科路校区部分场所设施检修更新,及时租借上外贤达虹口校区学生宿舍,从而妥善化解了因奉贤校园修缮工程延后对全校教学安排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学生入学和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各校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高校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八)锚定发展目标,加速推进“办本”进程

围绕“建设职教强校,加快建成本科职业大学”奋斗目标,制定了行动路线图,组建材料数据组、专业与师资建设组、校园建设组、考察接待组等工作专班,从以下五个方面全力推进:

加强规划引领。制定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本科高校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等8个专项规划,编制了本科学校章程,形成了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整体框架。

持续提高内涵发展水平。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上海市高职“双一流”建设和“提质培优”工程为抓手,全面发力,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等近20项量化指标全面达到设置标准。紧扣“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大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与定性指标的符合程度。

全力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奉贤校区产证办理,启动宝山和奉贤校区修缮工程,稳步推进宝山校区新建项目前期准备,制定奉贤校区建设规划,完成容积率和控高等规划调整,推动奉贤校区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杨浦校区建设规划,努力解决杨浦校区房屋产证办理。学校办本的基础条件更加充分。

完成首轮本科专业布局。对标高职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发布《人培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首批遴选出9个专业,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课程和专业标准,充实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成功通过了市教委评审。遴选出第二批十余个专业,开展本科专业申报前期准备工作。

精心组织申报材料。组织编写学校申本论证报告,在历经十余轮研讨的基础上接受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指导,根据专家指导意见不断完善。编制了支撑材料和佐证材料清单,持续开展附件、附图和附表的数据资料充实和更新。目前仍在优化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学校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结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和繁重艰巨的工作任务,全体城建人勇毅前行,骨干们勇挑重担,教代表积极履职,推动学校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在这里,我代表学校行政班子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二、2023年主要工作

学校《2023年党政工作要点》已经明确了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将坚定落实各方面工作,重点把握好以下思路和要求:

(一)深化改革,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以“办学定位准、专业实力强,学生水平高、师资队伍强,校企合作深、服务贡献强,基础条件好、治理能力强,社会声誉佳、国际影响强”为着力点,持续推进职教强校建设,让学校朝着一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十分鲜明、办学实力相当强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前进。在学生技术技能大赛、教师教学竞赛或项目、科技项目和技术服务成果等重要指标上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完善“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及升学。紧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发展与优质企业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建设若干有内涵的技术技能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助力“奉贤新城”建设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在中小微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进步、技能开发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推动专业建设上水平,促进办学形态更新和资源配置优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东西部合作、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主动作为,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培养“一流工匠”的新摇篮、行业企业发展的好伙伴、职教改革发展的领跑者。

(二)接续奋斗,全力推进“办本”大业

落实“四个放在”要求,把学校办本大业放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中来谋划,放在上海发展大格局中来把握,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和趋势中来推进,放在人民群众对更加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期盼中来落实,不断加深对学校为什么要办本科、如何办好本科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树立“职业导向、本科水平、技术专长”理念,推动学校继续转变观念、重塑形态、提质增能。奋力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加快落实奉贤校区一期工程开工,按期完成校园修缮工程。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推进杨浦校区规划,进一步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对照教育部标准,认真做好申办本科的材料准备,继续充实首批本科专业的条件,推动更多专业向职业本科升级。举全校之力,争取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考察。

(三)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围绕“从严治党、依法治校、依规治学、质量建设、两级管理、数字化治理”,推动系统治理。

坚定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把干部教师视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增进教职工的归属感、成就感和满意度作为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方向,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打造优良的办学生态和校园文化,为公平公正、民主办学提供更好的制度和文化保障,实现师生利益与学校发展同步,让优秀人才愿意来、来了能留住、留下能干成事、干成事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让更多的企业人才愿与学校合作、合作能产出更大成效。

继续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合理严谨,让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让校务活动更加规范。推动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办事效率,让干部教师把宝贵的时间更多用在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规范性,提高满意度,减少抱怨声。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校友会和基金会的作用,增强与区域、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发挥在办学治校中的积极作用。

各位代表,学校经历了“保稳定、促融合,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的发展历程,现在进入了“办本科”的关键阶段。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全校教职工要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实现“加快办成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目标,把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化作全体城建人的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