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双一流建设方案


[2020-09-01]   发布单位:办公室   阅读次数:952

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及其办学前身,迄今已有63年办学历史和18年高职办学历程。学校秉持“厚人文、强专业、重实践、精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服务面向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全国城市化进程、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

    1.形成多科并举办学格局,规模效应凸显

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242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20000人次,是上海市目前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学校现有40个专业,36门市级精品课程,横跨土木建筑、公共管理、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文化艺术等11个专业大类。

    2.实现三校融合激发动力,叠加效应明显

学校合并组建近三年来,坚持职业教育方向,以党的建设为最大保障,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有效激发党员群众内生动力。以学校《章程》为引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学校治理制度化、精细化,取得明显叠加效应。

    3.构建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集群发展

    学校承担上海市首批高本贯通培养的试点任务,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体系。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社区治理,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对接产业链和一线岗位,构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类专业群,推进专业群建设整体突破。

    4.扭住人才强校关键环节,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现有市级教学名师5人、育才奖22人,20个市级教学团队,建有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千人计划学者、世赛总教练领军的产教研团队,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70%,部分教师拥有国际证书,主持国家级专业标准1项、参与2项,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6个,3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实践现代学徒制、双证融通、理实一体,形成产教研用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5.打造一流实习实训基地,服务社会有力

    学校建有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培养基地,3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95个行业领先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371个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2018年为“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与地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224名,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创办工作,参加进博会志愿服务活动,横向技术服务和培训到款额2000多万元。

    6.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23位劳模特聘教授,建有15个劳模育人基地。学生就业率98%,2018年进入世界、全国 500 强,建筑类百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比7%,1人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1支团队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全国特等奖。2018年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近三年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90余人次。推进国际化进程,开展与美国、加拿大的合作办学,深化与英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合作。

(二)瓶颈与不足

    1.外部挑战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和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新目标,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态势、智能化绿色化等城市建设新理念和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实践,对学校深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改造升级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核心导向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格局,对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2.自身不足

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但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力度还不大;校企合作有效推进,但“双元育人”和双师素质还有待提升;试点贯通教育,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深化国际交流,但对接国际标准、提供适用人才还有待加强。

(三)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指引,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为指导,以服务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指向,以培养“超大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流工匠”为目标,以一流专业(群)建设、一流智慧教育、一流双师队伍、一流产教协同、一流贯通培养、一流院校治理、一流社会服务为支撑,形成城建特色的职教理念、标准和模式,建成上海顶尖、行业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水平的职业院校。

    用3年时间把学校打造成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上海高职院校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力争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行列。

    2.建设思路

    (1)对标分析

    学校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标杆,该校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第23强、教学资源第24强、国际影响力第39强,现有国家示范专业3个、省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11个。与之相比,我校在就业质量上略有优势,在专业建设稍有差距,在教育资源、社会服务、国际影响上存在较大落差,对此我们既要树立信心,也要看到差距,从而瞄准标杆、奋起直追。

    (2)对标攻坚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城市建设的一流工匠。根据超大型、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对接国际标准,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BIM等新型工艺,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基础支撑;推进一流智慧教育建设,深度拥抱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

    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路径,建设一流的双师队伍和协同创新基地。通过与优秀企业的合作,打造高品质用才环境,通过专兼结合、引育互济,建设一支专业权威的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育研双能的骨干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打造一批融教学、科研、实验、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基地。

    以服务社会为重大责任,做出服务国家和城市战略的一流业绩。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生产攻关等方面多向发力;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对标国际标准,输出中国品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多做贡献。

    以科学治理为重要保障,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职业院校保驾护航。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的基层组织,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机制,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按照“立德、立人、立业”校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形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学习成才的优良教风、学风、校风。

(四)建设内容与重点项目

    1.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确保培育一流工匠的正确方向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署,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内涵质量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对标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加快推进建设上海一流、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切实加强党对办学治校、管党治党的领导。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优势,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各项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对学校各级各类干部的优选、严管、精育,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本领高强、结构合理的优质师资队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学校政治生态,落实‘四责协同”,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二级院系党的建设,着力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以“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五星党支部评选”和“党员先锋行动”为载体,积极争创新时代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的“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1-2个“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2-3个“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大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三全十育人”,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和“课堂思政”工程,全力打造学院《劳模精神》、《中国城事》、《筑梦中国》特色思政课,建成1-2个“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督促,通过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基层党总支、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争取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共同发展,形成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双融双促的良好局面。

    2.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建成培育一流工匠的成才通道

    形成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纵向贯通、普教与职教横向衔接、校企双元育人的立交桥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学分银行”试点;稳定中高贯通、高本贯通专业规模,贯通专业数达到30%以上;打通招生等政策壁垒;加快育训结合体系建设,面向产业工人、退役军人等提供优质继续教育服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一流专业(群)1+X证书全覆盖。

    3.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把牢培育一流工匠的质量标准

    服务上海“四大品牌”战略,重点建设8个一流专业(群),形成对接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对接国际标准和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推进一流专业率先通过国际认证;以技术能力模块为基础,对接岗位前沿技术,建设符合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建成3个一流资源库,助力实施1+X证书制度,适应培训需求;深化引企入教,建设4个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新机制。

    4.以师资建设为保障,提升培育一流工匠的队伍实力

    构建以求精、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师德考核评价、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打通“城建优才-俊才-英才-学人” 职业发展路径。对接1+X证书,实施“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计划、“现代产业导师特岗”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实现师生比1:16, 博士研究生教师占比2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以上;“一流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9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不低于50%,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至少配备1名行业领军人物或技能大师,至少聘请1名劳模导师;力争培育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个,人才项目(称号)2-3个,教师获国家级奖励1-2个。

    5.以基地建设为支撑,落实培育一流工匠的双元主体

    创建“产教研训赛创”六位一体的协同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为抓手,探索形成多元融合、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基地建设新机制;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产教协同发展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为主线,依托上海建筑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每个一流专业建设1-2个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贡献能力。

    6.以院校治理为基石,确保培育一流工匠的优良环境

    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章程》为统领,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建立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推进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创新管理机制,提升跨学院跨专业协同育人和协同服务的能力,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实体功能;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新规律、新路径,提升育人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成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争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典范。

    7.以服务贡献为指标,体现培育一流工匠的外溢效应

    服务国家战略,举办“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研修班,培训300人次以上;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参与“百万在岗人员能力提升计划”,年培训量20000人次;服务区域民生,在养老护理、社会保障领域参与政府民生项目30项以上;服务企业需求,为龙头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服务西部发展,做好西部建设人才培训和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建工作。

    8.以国际合作为亮点,扩大培育一流工匠的国际影响

    实施“留学生双百计划”,培养百名国外留学生,培训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1000人次;实施“海外交流计划”,开展中英、中德、中泰合作项目,3个专业与国外高校或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开展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引进5个专业、20门课程的优质资源,开发2个专业的教学标准,9个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2-3个专业参加有影响力的世界技能大赛,12个专业助力我国优质产能“走出去”。

    9.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凝炼培育一流工匠的城建精神

    塑造“城建模式”,通过劳模工匠精神育人“十个一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劳模工匠精神”、“援边精神”进校园活动,建成劳模工匠精神传播特色校,为弘扬和传承劳模工匠精神贡献城建样本。

    探索“城建经验”,着力推进“一院一品”、“舞龙”、“滚灯”特色文化活动建设,牵头成立上海高职院校团建联盟,持续培育“城”字品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工程”,建好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在服务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建经验”。

(五)预期成效

    1.办学定位准确,践行一流的办学理念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师生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形成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纵向贯通、普教与职教横向衔接、校企双元育人的立交桥培养体系。建成上海顶尖、行业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水平,全面对接“四大品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品牌辐射“一带一路”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成为符合超大型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支撑未来发展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综合实力达到上海顶尖、全国100强水平,特色指标实现超越。

    2.深度产教融合,建成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持万人以上办学规模,做强贯通教育,贯通培养学生数量占比20%以上,贯通培养学生规模和质量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专业群建设卓有成效,建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等各学段“三段衔接”的培养模式,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领军人物,建成1-2个国家级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度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一线岗位群,围绕“智慧建造、智能管理、现代服务”,建成8个一流专业(群),20个以上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与龙头企业共同开发一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人才质量标准、实训标准,建成一批贴近前沿虚实结合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建设4个校企双元育人产业学院。每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不少于10项。

    3.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形成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立“鲁班学堂”,每年举办5期“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研修班;做大援边服务,对口帮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地方特色院校,开展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新疆喀什住建系统领导干部培训。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技术研发,年均科技成果达到50项,横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000万元,社会服务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进入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100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师生创业配套政策、建立学生创业评价体系、建好长三角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建设1个创业园区。长三角区域就业率不低于80%,进入世界、全国 500强、建筑类百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0%。

    4.对标国际范式,造就一流的国际教育品牌

    推进国际化进程,搭建1个科研人文交流平台,创建1-2所海外分校。新建马来西亚和非洲2个海外培训基地。办好中英卓远职业学院、中泰国际学院以及国际交流学院。实施“双百”计划,培养百名留学生和百名交流交换生。开发2个专业国际教学标准,建成2-3个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集训基地,争取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突破。 

    5.打造城建模式,凝炼鲜明的办学特色

“厚人文、重实践、强专业、精技能、国际化”的城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形成SEMPC(学生为本、就业导向、价值引领、育训结合、赛创融通;S:student+smart+skill; E:enterprise+employment; M:morality;P:practice; C: contest+creation)的城建模式,以校训为引领、以校风学风培育为中心,实施“一院一品、综合素质养成、文化品牌打造、艺术氛围营造”四大工程,建成上海市文明校园,成为劳模工匠精神育人全国标杆学校。

(六)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决策部署“双一流”建设重大事项。成立内涵建设质量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各建设项目专门工作小组,形成规划联动、政策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有序开展。充分利用牵头上海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利条件,推动政行企校紧密合作。

    2.思想保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去、往深里走、往实处落,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争创一流的精神支柱。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自主、率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3.制度保障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启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实施相关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细化“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压实责任、统筹推动、形成合力。健全监控机制,成立项目监测组,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政策,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控与评价,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4.经费保障

    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项目投入力度,统筹使用财政投入和自有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健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保证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行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确保预期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