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沈玉梅教授和青年教师郑佳博士、唐干钧博士等带领10余名学生代表组成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的实践足迹,走进梁家河、正定、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暑期思政实践活动。在历时15天的实践行程中,师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实地讲授并录制了12节“行走的思政课”——思想足迹:习近平地方工作实践故事。
8月11-13日,实践团走进梁家河,实地追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足迹。师生们参观村史馆、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旧居、知青井、铁业社等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生活工作学习场所,现场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完成生命中“脱胎换骨”的鲜活历程。师生们既震撼于梁家河当时的贫困面貌,又感动于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毅力和精神,更折服于习近平总书记于艰苦环境中磨练出“要为人民做实事”的理想信念。
8月14-18日,实践团走进河北正定,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正定足迹。从滹沱河到正定老县委大院的两棵老槐树,从荣国府到隆兴寺,从正定博物馆到塔元庄村……师生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为正定人民减征购,力主修建荣国府、保护隆兴寺,大念人才经,带领正定人民走出一条“半城郊型”经济新路,真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与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人民至上理念。
8月26日-9月1日,实践团走进福建厦门、宁德、福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上高山、下海岛”、访闽江,使“闽山闽水物华新”的八闽大地足迹。
军营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是特区最边远的“高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前来调研,亲自指导村民种茶、种果,发展第三产业。村口的小拱桥,村支书高泉国旧居,山坡的无籽柿子林,满山翠绿的茶叶树,一家紧挨一家的民宿,村史馆里“一上高山”“二上高山”展陈……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转换中,叹服于他为军营村脱贫提出的“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前瞻性绿色发展理念。
宁德赤溪村是位于闽东大山深处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现在这里山环水绕、风景如画、空气清新,村民生活幸福自在,已完全对接不上30年前的那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状况。师生们听介绍、实地走访,真切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德人民摆脱贫苦而“量身定做”、引领赤溪村蝶变的发展理念——“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伟大力量。
在福州市,师生团队走访江厝路、洪宽工业村,探访三坊七巷,参观林觉民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指导开展对台经济工作、关心支持台胞台商的足迹,追寻“3820”战略工程从调研、全民讨论、制定生成并落地实施的足迹,感受这一宏伟蓝图引领福州20年快速发展的巨大力量。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暑期实践这堂“大思政课”,增长知识和才干,感悟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