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学风建设工作报告
学风是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学风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评价。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来,学校秉承“立德立人立业”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专设机构,阵容强大,组织保障显重视
2018年8月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工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图文信息中心和二级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门成立了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小组,学工部、教务处负责人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图文信息中心部门副职和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阵容强大,是抓好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保障。
二、建章立制,强基固本,制度保障显规范
为确保学风建设扎实推进,营造比赶超、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一年来,结合学校实际,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部(处)相继制定出台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条件和办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新生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优良学风班评选细则(试行)》、《团委相关奖励发放制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团学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办法(暂行)》等办法细则,确保学生评优评奖工作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学生各项奖助评选工作都按照学生提出申请,民主评议,二级学院初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审核,校长办公会讨论等流程,层层把关,有效保障评优评先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同时,制定和修订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生申诉处理办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籍管理规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违纪学生惩处,规范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建立不合格课程累计学分预警机制,及时沟通谈话,及时遏制不良苗头,净化学习风气,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有序。
三、多方出力、积极探索,学风建设有亮点
1.宣传部:深化理论武装,凝聚发展力量
深化思想理论武装是学校提高广大干部和教职工队伍素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所在。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广大干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主线。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通过建立制度化理论学习体系、落实常态化理论学习督导检查机制、运用信息化学习载体平台等举措,精心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校内形成领导班子带头学、党员干部认真学、广大教师扎实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学习过程中始终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往心里去、往深处走、往实处落,凝聚发展力量,为学校加快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全面冲击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人事处: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优良教风促学风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教学过程、扎实的专业功底, 高超的教学水平, 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正面感染力和教育力。人事处通过制定《教师授课资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教师上岗前的带教、听课、试讲、下企业践习、认定等环节,完善教师授课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制定《教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专题专业培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等培训研讨,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制定《教师产学研践习管理办法》,选派教师下企业参加产学研践习,以提升专业技艺技能;通过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从教满三十周年教师颁证仪式、新晋高级职称教师受聘仪式,以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专题网络培训,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教务处:创质量文化,促学风建设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将质量文化引入教学管理范畴,由规模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师生身心发展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将教育本质回归到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全面进步。教务处对标国内外一流院校的质量体系和指标,以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标准为指导,以人才质量平台数据为基础,制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通过第三方督导、学生评教、社会评价、教学比武,逐步推进专业质量诊改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过程中全面贯穿质量干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安排学生综合能力构成要素,制定涵盖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等要素的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在基础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搭建“以赛促学”学风机制,制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前,学生获得全国、省市级高水平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奖项已累计272项。
4.学工部: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奖励处罚端正学风
学工部制定出台《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星级管理办法》,开展专职辅导员星级首聘工作,落实双重待遇,强化双重身份,实现双线晋升,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开展奖学金、优良学风班、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大张旗鼓召开表彰大会,树立学风典型,以典型带学风,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广泛宣传《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落实学校学风建设的精神,加强考试管理和考风建设,端正考风考纪,把考风建设与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创建全国首批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实验班,营造“工匠+劳模”精神育人的校园新文化。
5. 团委:凝聚青春力量,坚定青年信仰
学校团委严格贯彻落实团市委、党委要求,组织开展“与信仰对话”、“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系列活动,“立德 立人 立业——我与校训的故事”演讲比赛,“星空下的理想与责任”培训班、“一二•九”歌会等,用活动凝聚青年力量,坚定青年信仰;进一步深入打响“城”字品牌团队,“城·心”志愿者在“四叶草”大放异彩,“城·运”团队斩获12项省市级以上奖项,“城·创”团队斩获全国和上海市12项团体大奖,并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特等奖;开展“城建之星”评选,塑造典型榜样;全面试点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高二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推动学风建设。
6.基础部:精准辅学,陪伴成长
基础部成立“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以 “导学、助学、促学”为理念,用心、用情、用行动,积极为学有余力、学习中等、学业预警、技能大赛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学习分析与学习支持活动。目前,已开设4期高等数学、10期大学英语四级针对性辅导答疑、考前经验交流,学生评价良好。
7.图文信息中心:搭平台强管理,营氛围促学风
图文信息中心积极发挥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优势,通过开展大学生读书月、经典导读、好书推荐、悦读分享荟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以学生论文和专业竞赛为抓手,开通“科研直通车”和绿色通道,建立历届毕业生设计(论文),开展“同方知网”数据库搜索引擎讲座、英语竞赛等活动,营造科研学术氛围;提供“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平台,开设研讨室,更新设施设备,加强自习室科学管理,营造温馨雅静的学习环境,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8.公管学院:多管齐下联手抓,重新抬头收益多
公管理与服务学院广泛宣传,多管齐下,坚持推行“无手机课堂”。党政班子多次召开“无手机课堂”专题教师座谈会,提高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严抓落实意识;辅导员专门召开主题班会,签订“无手机课堂”班级公约;任课教师带头并督促上交手机,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无手机课堂”举措让“低头族”重新抬头,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有效促进学风、教风建设。
9.健康学院:跨界协同、倾力合作,勤思善记、激发学习
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创新试点“学业辅导员和行政辅导员”联合管理制,积极开展高职与本科、专业和英语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跨界协同,合力打造“城建高本先驱者”。18食品高本贯通班大一第一个学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高达到78.6%,全班无一人挂科;进一步推行以“勤思•善记•好学”为主题的优秀笔记评选特色学风活动,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督促和激发学生勤做笔记,善做笔记,以此改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良好学风、教风、院风的形成。
10.国交学院:以赛促学, 争创优良学风
国际交流学院本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的宗旨,结合各专业特色、学生学习状况、教师的专业特长,依托国家、上海市、学校等提供的竞赛平台,创建了“以赛促学 争创优良学风”的学风建设机制。 “校园一角”压花比赛、“星光计划”花艺选拔比赛、“星光计划”园艺选拔比赛、“我理想中的校园建筑” BIM应用技能竞赛、特色英语文化节系列活动等蓬勃开展,学院师生沉浸在“赛中学、学中赛”的良好氛围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氛围日渐浓厚,成效显著,2018年下半年至今,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0人次获上海市级奖项、3人次获校级奖项。
11.建经学院:书香满院,文化育人
建筑经济与管理学院推行文化育人,以“书香满院 学在建经”为德育目标打造建经学子的书香气,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筑文化融入学风建设的内容,促进学生勤学、会学、爱学、竞学。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等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走捷径”、“重考证、轻素质”等不良学习风气;通过 “榜样的力量”表彰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发挥朋辈教育功能;通过打造“美丽青春”系列励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院师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成立“学生学习支持分中心”,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操作辅导班、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
12.土木学院:弘扬鲁班文化,培养能工巧匠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创建“鲁班学苑”,内设工匠作坊、创新创业活动基地、文化和专业社团、作品陈列室和上海市工匠顾惠明大师工作室等,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兴趣小组、专业社团、主题讲座等活动,依托“吴欣之劳模育人基地”建设,弘扬“专注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鲁班文化,培养能工巧匠。“鲁班学苑”引导学生建立“自我探索”、“自我求精”的学习意识,依托国家级、市级大赛的平台,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指导教师为支撑,打造“高”、“精”、“尖”的专业社团品质,成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一种文化、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13.经贸学院:以文化人,涵养学风
经济贸易学院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抓手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坚持在全体学生中推行晨读制度,倡导并督促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诵读经典国学书目,让经典入耳、入心;将经典诵读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相继开展“感悟经典”原创征文、“中华诗词大会”竞赛、中华经典诵读阶段性汇报演出、《红楼诗乐鉴赏》大师讲座、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诵读、以“享民俗游戏之乐,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游园会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竞赛、游戏和文体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中华经典诵读阶段性表彰大会,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运用探索“以文化人”的举措,助推良好学风的形成。
14.建环学院: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新态
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明确育人价值,每门课程都围绕育人价值开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每门课程都要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落地途径。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将课堂搬到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现场,实现了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考察实践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实时互动,以实物观摩、真实操作来增强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认同感。在教育实践各环节中,将专业育人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机融合,潜移默化中引领探寻专业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技能传承与开拓创新,有效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5.机电学院:一二课堂齐努力,自主学习成气候
机电工程与信息学院第一课堂创建“2W+1T”(what、why+try)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学风为理念,开展“学党史,学做人,不忘初心”系列活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红色诗歌朗诵、征文比赛、辩论赛、红色寻访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端正学习态度,营造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浓厚班风、学风。
四、 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调研、巡视检查、跟班听课等多种方式,发现学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部分学生课上玩手机、瞌睡,学习兴趣不高
2.部分学生课下沉迷追剧、打游戏,学习氛围不浓
3.少数学生迟到、早退、逃课,学习纪律松散
五、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摒除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从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管理、教育对象等角度看,主要原因为:
1.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2.未达共识共为,良好举措收效甚微
3.部分教师“心”不在岗、“师”不到位
4.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差
六、学风建设推进措施
1.跨界协同,分工合作,建长效监控机制
为形成齐抓共管、共识共为的良好格局,打破推诿漠视、事不关己的僵局,拟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教学和学工、教师与辅导员、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职责,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理顺学风推进传导路径,避免半道截留、停滞不前;通过建立督查通报制,动态跟踪教学、学工管理状态,及时发现通报问题,及时责成整改处理;通过建立团学干部轮流检查制,积极发挥团学干部的自我管理作用。学风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发展、教师前途,是全体党政领导、全体师生共同的事,必须树立共识共为意识,携手合作,齐抓共管。
2.注重教育,严格管理,营比学赶超氛围
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学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信教育等,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要进一步表彰和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立典型榜样,发挥朋辈教育引导功能;要进一步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推行“流动红旗制”,营造必学赶超氛围;要进一步严格落实《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和《学籍管理规定》等制度,及时严肃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及时拉响学业预警,避免制度“空打转”。
3.完善制度,优化队伍,以优良教风促学风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优良学风形成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学校要进一步探索教师考评制度,完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外聘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提高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装配设备,引进技术,享网络时代红利
互联网时代网络以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多媒体性风靡全球,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完善开发“OA”系统,实现手机点名功能,实时把控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及时发现处理旷课等现象,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率;通过充分利用生活园区的“人脸识别”设备,进行学生晚归、不归数据分析,锁定重点教育对象;通过装配“智力电表”杜绝学生宿舍违章用电。新时代可依托新技术,净化环境打造新气象。
5.明确责任,评比展示,促有效举措落地
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累计时长达5.2小时,79%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平均每节课玩手机时间为13.9分钟。手机成瘾的网络时代,学校有必要进一步全面推行“无手机课堂”举措,学习公管学院“无手机课堂”的有效做法,将落实“无手机课堂”举措列进各二级学院党政班子履职责任清单、教师考评指标和优良学风班评选指标中,确保全员参与学生课堂手机使用和管控工作。
毛主席曾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笔记见证学生是如何将知识的海洋提炼成精华的水滴,将分散的知识点梳理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习总书记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积跬步以至千里。”笔记整理是一个“勤思”的过程、学会“善记”的过程。优秀笔记评比是一个促进“好学”之风养成的过程。学校有必要全面推广以“勤思·善记·好学”为主题的优秀笔记评选展示活动,全方位、多维度的督促和激发学生勤做笔记,善做笔记,以此改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改革发展,以赛促学,为学校发展添彩
学校要对标“双一流院校”和“中特高院校”建设标准,进一步推进专业诊改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魅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考核力度,严进严出,从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技能,到毕业设计,都要严格把关,让学生有压力感、紧迫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进一步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等学风建设推进机制,不断树立制高点,为校争光;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确保学校阵地红旗飘扬;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探索“双证融通”、“课证赛训融合”等 “1+X”证书制度和学分转换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7.深化内涵,提高渗透,创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要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总结推广“劳模导师育人制”和“劳模实验班”的有效做法,进一步研究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深化“工匠+劳模”的校园文化内涵,定期组织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整体校园氛围,为学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8.落实精神,“量”化考核,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年-2025 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搭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青年发展中心,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体系,将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文体活动、技能特长、社会工作设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借鉴第一课堂学分的标准化思维,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9.学业辅导,贴心陪伴,为学生成长助力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分中心”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通过开设学习沙龙、建立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 “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课业辅导和学习策略指导局面,构建一个以“精准辅学”为宗旨,切合学生学业现状,以“量身化”学习辅导机制为基础,为学有余力、学习中等、学业预警、技能大赛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校要进一步推广试点“学业辅导员和行政辅导员”管理制、“结对帮困”制,专门划拨绩效奖励,通过“十佳好人好事”、“十育人奖”、“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鼓励广大教师自愿自觉肩负“学业导师”,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学风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所培养人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从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贵在持之以恒,学校的学风建设需要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营造,让我们勠力同心,跨界协作,争创优良学风,为学校加快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全面冲击“双一流院校”和 “中特高院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