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突发高温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人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引起了机体体温调节的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伤损害等一系列症状称中暑。高温中暑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协疾病,为切实预防和处置高温中暑事故,保障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1、应急领导
为加强突发事故的处置,学院建立高温中暑突发事故应急小组。应急小组设在后勤保卫处。
2、工作职责
应急小组职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处置得当”的工作原则;处置突发事故要把握时机,科学决策、果断处置。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中毒人员的抢救和抢运等处置工作。
发生事故应迅速开展、组织及指挥有关人员,实施抢救、转运、疏散人员、保护事故现场等工作;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与卫生防疫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查明事故的原因、性质和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重点部位及其他设施采取必要的防范、补救措施,确保本校工作秩序稳定。
3、事故处置
(1)一旦发生高温中暑事故,应急小组成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突发事故现场,成立临时事故处置指挥部,应急小组组长负责统一指挥。指挥的主要职责:
①根据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抢救方案(现场施救或转院)。
②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迅速制定抢运措施。
③严格执行学院“关于发生重大事故及突发事件报告程序的通知”规定,凡发生高温中暑事故的应急响应处置联系方法及联系电话:
救护─120: 公安─110
(2)、灾害扑救与措施:
当现场卫生监督员一旦发现中暑的症状和体征,应命令现场立即停止高温操作,迅速脱离热环境,就地急救,迅速降温,采取相应的现场急救措施,危重病员迅速送到医院,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施工现场高温中暑的医疗急救处理:
给予施工发生后应立即按应急小组分工,组织人员对中暑人员进行抢救,严重者要及时送的往附近医院,或拨打医疗急救电话120.若拨打急救电话,应派专人在门口接应。同时还要处理好内、外部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事故的分析、调查。
4、高温中暑的常见分类、症状和处理:
(1)分类和症状:
中暑的分类:
1)热射病(中暑高热):是指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上理性散热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的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多发生于高温作业数小时后,或耐热力下降的持续几天高温后中暑。热射病还有一种特殊的型。日射病”,当在烈日下或强辐射下劳作,由于强烈光线和红外线长时间照射头部,引起头部温度升高,导致脑组织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痛、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严重者出现昏迷、惊厥。
2)热痉挛(中暑痉挛):由于过度出汗、体内水盐过量损失,使细胞外液透压降低,水转移至细胞内,肌体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装,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热痉挛多见于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青人,年老者少见,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热适应前。表现为严重的肌肉痉挛伴有肌肉收缩时疼痛,以四肢、咀嚼肌多见,痉肌肉呈对称性发作,时发时愈,但病人的体温正常。
3)热衰竭(中暑衰竭):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水盐丢失,血液浓缩,黏度增加,细胞呈高渗透状态,水分进入细胞内,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机体为了代偿,促进散热,心排血量升高,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至使心功能或循环功能衰竭,胸短暂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这种类型的中暑常发生于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或者。起病急,先有头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作业场所即清醒,体温轻度升高,无中枢神经损伤。
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昏、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常常小于37.5摄氏度。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2)轻症中暑: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摶细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中暑衰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呼吸浅快,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日射病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昏迷。中暑高热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脏器损害而死亡。
处理:
(1)先兆中暑和轻症状中暑
立即将患者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松解衣带,给予清凉饮料如浓茶、淡盐水等,患者可迅速恢复。有呼吸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和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中暑高热和严重中暑衰竭)
①迅速降温:冰块、药物
②立即转院。
4、应急物资、设备的准备与供应:
应急药箱:常用退热剂、镇静剂、口服补液盐、酒精溶液等药品
应急设备:担架、体温表、血压器、听诊器、
供应部门:学院医务室。
5、生产恢复
事故发生后,学院领导小组组织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后,并对事故隐患进行整改,逐步恢复工作。
6、处置突发高温中暑事故的方法
(1)、降温:
①物理降温:分三种
a.体表降温:冷却可造成病人主观的舒适感,背部及颈部同时降温,可降低温度。其措施有冰浴、降温毯、冰水泼于病人体表,电扇吹风,最可靠和有效的是冰浴。
b.体中心降温:用4ºC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快速输液可迅速提高血压,降低体温。
c.环境降温:使用喷雾蒸汽装置往病人体表喷洒,通过蒸发使体温迅速下降。
②药物降温
a. 氮丙嗪:氮丙嗪25mg加入5%葡萄糖盐水200~300ml1小时内滴注完,在2~3小时内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b.激素: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葡萄糖250~500l1~2小时内注完。
③其它
维持体环境、治疗脑水肿、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护肝肾功能和治疗凝血障碍。
(以上治疗措施必须在医院内完成)
7、应急演练
学院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每学年一次),按照预案要求由应急小组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演练,所需费用由学院成本摊负。
8、预案评审查
(1)评审时机:①事故发生后:②演练后
(2)评审内容:①预案的通行性和可靠性;②可能引起的修改。
(3)修改的程序:
经预案评审后,由原应急预案人员进行编制、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