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大中小一体化推进中,需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和特点具体开展,以提升系统性、针对性。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11月3日,在我校主办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育人路径探索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劳动哲学论坛发起人何云峰教授指出,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并可从普遍劳动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四个层面展开。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教学,要以普遍劳动精神的培育为起点,然后要结合岗位要求,特别注重专业精神的培育,这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由此提升为更高要求的工匠精神。发挥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榜样示范的劳模本身就是劳动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此外,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中,还要特别注重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能够就学生对劳动方面的思想困惑予以针对性解答。
《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教授从就业形态这一新颖视角对劳动教育做出了深层解读。他强调劳动教育要结合就业形态,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尤其不能脱离具体就业形态。就业形态决定了青少年对于劳动的认识态度,同时根据就业形态也将青年分为不同的群体。他通过对内生性群体、建制性群体、杠杆性群体、示范性群体、知识性群体、碎片性群体等的劳动形态、劳动收入、劳动价值观对作为成长性群体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显性、潜在影响的分析,强调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与其职业发展规划和未来就业趋势相结合,这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他们对劳动方式和劳动价值的选择,惟其如此,劳动教育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
上海商学院陈志强教授通过对我国劳动教育历史的回顾,总结历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劳动育人应当成为高校所有育人理念、方式和手段的根本。高职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师生系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育人特色;要以劳模育人和培育大国工匠为导向,以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为抓手,加强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相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在劳动、实习、实训中习得过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倪珺老师分享了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线上线下结合,劳动教育理论内容以线上方式开展理论学习,以线下方式开展相关行业的劳模讲座;劳动实践环节以基本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和拓展劳动教育三个层次开展。这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为兄弟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共建互鉴,提供了他山之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社副社长范耀华介绍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和2020年国家教材奖职业教育教材的申报、评奖情况,指出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有正确政治导向,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要突出实践环节设计,重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校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毛新老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理论教学按照“了解劳动知识——认识劳动价值——习得劳动技能——参与劳动实践——养成劳动品质——明确劳动权益——弘扬劳动精神——面向未来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劳动实践为导向,优选劳模工匠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了专题化、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发挥学校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特色优势,以动手动脑的实践项目设计、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基地参观学习、企业劳动实践等活动构建了实践教学模块体系;在教学实施中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问题链式专题教学模式,实现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特别注重与学校各专业学院的实习实训、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联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质。此外,还尝试构建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严宁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给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认为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提高了站位,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拓宽了思路,在今后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会吸收消化各方的真知灼见,努力转化为具有城建特色的理论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路径。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