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风采展 第五期:“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红色大寻访特辑(一)
[2025-08-25 14:48: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实践育人和“大思政课”工作成效,引导和鼓励工商学子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工商管理学院分团委鼓励工商学子积极参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姓名:严佳乐 班级:24会计1班 实践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走进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这座晶莹剔透的“城市之窗”瞬间吸引了我。现代化的展陈设计,生动展现了上海从“十里洋场”到卓越全球城市的宏伟蓝图与奋斗历程。
在“人文之城”展区,精致的城市沙盘与历史影像交织,让我直观感受到上海开埠以来的沧桑巨变,特别是石库门里弄承载的城市记忆与红色基因。随后来到核心展项——震撼人心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模型。巨大的1:500比例模型覆盖了整个中心城区,配合动态灯光和多媒体演示,清晰勾勒出“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空间结构,以及中央活动区(CAZ)、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的规划愿景,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规划理念。

“创新之城”展区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展示了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张江科学城等国家战略承载地的规划蓝图与创新实践。“生态之城”展区则通过互动装置和实景模型,生动呈现了“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更新的卓越成果,以及环城生态公园带、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绿色空间规划,让我深刻理解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
实践心得: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作为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形象的重要窗口,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上海从历史街区到现代化都市的演变脉络。其国际化的展示视角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彰显了城市建设的成就。
姓名:谭子滢 班级:24会计2班 实践地点:遵义会议会址
刚踏入遵义会议会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而庄重的主楼,青瓦白墙,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沉静。走进主楼,便能看到复原的遵义会议会议室,房间不大,却陈列着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物件。正中央的长方桌和周围的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仿佛还保留着当年与会者们激烈讨论的温度。墙上的挂钟和壁柜,默默见证了那段改写历史的重要时刻。
随后我来到了陈列馆,这里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系统地呈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和深远影响。从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转移,再到遵义会议上对军事和组织问题的重新审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让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在陈列馆内,我还看到了许多当年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等,这些物品虽已陈旧,但却生动地展现了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走出陈列馆,我漫步在红军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充满了黔北民居的特色。这里不仅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店和小吃店,更重要的是,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
实践心得:这次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站在这片承载着伟大历史转折的土地上,我切实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遵义会议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纠正了当时党内的错误领导,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但遵义会议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它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能退缩,要像革命先辈们一样,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和忠诚,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我将把遵义会议精神铭记于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姓名:郭子伟、唐静怡、肖远美、王悦 班级:24人力1班 实践地点:上海李白烈士故居
抵达李白烈士故居时,清晨的阳光正透过梧桐叶洒在石库门门楣上,讲解员已等候在门口,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史料汇编。踏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主题展区,墙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1927年至1949年间的关键节点——从李白在江西加入红军学习无线电技术,到1938年奉命化名“李霞”潜入上海,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弄堂里搭建秘密电台,每一段文字都连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在电台复原场景前,讲解员特意停顿:“当时为避免暴露,李白和裘慧英同志要在深夜用棉被捂住窗户发电报,摩斯电码的滴答声得压到最低。”展柜里的老式电台锈迹斑斑,旁边的记录本上还留着模糊的笔迹,记载着1948年那个暴雨夜,他冒着被监听的风险,连续发报三小时,将国民党军队江防部署情报传往解放区。玻璃柜另一侧,是他被捕后在狱中穿过的囚衣,衣角残留着暗红的血迹,讲解员低声说:“敌人用烧红的烙铁逼供,他始终只说‘我是中国人’。”

转过展廊,是复原的起居室。八仙桌上摆着粗瓷碗和补丁摞补丁的棉衣,墙上挂着一张褪色的合影——照片里的李白穿着长衫,裘慧英梳着齐耳短发,两人眼神坚定。“他们以夫妻名义掩护身份,直到1941年才正式结为革命伴侣。”讲解员指着桌上的家书,“这是1947年李白写给妻子的,里面说‘电台在,我就在’,没想到竟成了遗言。”
参观接近尾声时,我们在放映厅观看了纪录片《电波》片段:1949年5月7日,距上海解放仅剩20天,李白被枪杀于浦东戚家庙。镜头里,他赴刑场时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出故居时,墙上“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的题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同行的同学纷纷在留言簿上落笔,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仿佛在应和七十多年前那永不消逝的电波。
实践心得: 李白烈士用生命诠释信仰,他的事迹让我深感今日幸福来之不易。我将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为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