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杯实践记:在庄行老街,读懂改造里的民生温度
[2025-07-31 08:52:15]
当冷江雨巷的晨雾漫过新铺的石阶,我院知行杯队队员跟着庄行古镇城管队员的脚步,踏上了这条正在蜕变的老街。作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调研学生,我们带着对古镇改造的好奇,走进了这群 "老街管家" 的日常,听他们讲述那些藏在青砖黛瓦背后的改造故事 —— 这里既有从 "脏乱破" 到 "诗画巷" 的惊人蜕变,也有平衡民生需求与文化保护的艰难抉择。

"之前的东街,可不是现在这模样。" 城管队员指着眼前整洁的石板路,回忆起改造前的景象。那时的庄行老街,像位蒙尘的老者:220 户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私拉的电线像蜘蛛网缠满屋檐,77 户宅基地住户中不少人侵占河道搭建化粪池,南桥塘的水面漂浮着垃圾。"最严重的一户,把房子往外扩了三米,不仅挡了路,还压坏了清代的石桥基。"居民们的抱怨至今仍清晰可闻:下雨天污水倒灌进堂屋,消防车进不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房子小火变大火,外来务工人员群租带来的嘈杂让老街失去了往日宁静。文档里 96.8% 的回租回购签约率背后,是无数次上门沟通时听到的心声:"不是不爱老街,是实在住得太难受。"那一刻我们懂了,老街改造,首先要回应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最朴素的期待。
调研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起 "违建伸缩案"。一位老人为方便轮椅出行,私自把院墙往外挪了半米。换做想象中的执法场景,或许是强硬的拆除通知。但队员们没有这样做,他们联合施工队设计了可折叠的木质伸缩坡道 —— 既守住了历史风貌保护线,又解决了老人的出行难题。"老街的墙是死的,但人的办法是活的。" 队员的这句话,让我们对 "执法者" 有了新的认知。原来规矩之外,更有对人的体谅。

"别光看现在的整齐,当初每块砖都不好啃。" 队长给我们翻出了回租回购时的台账:有 7 户宅基地住户起初坚决不同意,有人担心失去生活来源,有人舍不得住了一辈子的老院。队员们带着 "政策超市" 上门,针对老人推出 "优先选低层安置房",为商户对接过渡期铺面,再加上从一开始就到位的宣传工作,硬是把 "硬骨头" 一点点啃了下来。
如今走在 550 米长的老街,已能看到改造的雏形:心丹桥的石雕重现精美纹路,南桥塘驳岸 90% 已换新颜,九龙丘公园成了居民下棋的新去处。但队员们的记事本上,更动人的是那些琐碎的待办事项:"张阿婆需要加装扶手"" 北段路灯亮度不够 ""游客多了要增配分类垃圾桶"。原来真正的改造,从来不止于 "面子",更在于 "里子" 的温度。

离开时,夕阳正为新修的纪念碑广场镀上金边。我们忽然明白,庄行古镇的改造从来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历史活在当下的探索。
那些藏在砖瓦间的民生温度,那些在规矩里生长的变通智慧,才是冷江雨巷最动人的新生密码。而这场探索,值得每个年轻人走进老街,亲自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