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建设月丨“廉洁润初心,清风养正气”让艺术开口,说清风未说完的事...


[2025-05-14 14:30:02]

廉洁不止于文字,更能在色彩与线条中流淌。我们以创作为舟楫,载着对清廉的敬畏驶向心灵深处——无需繁复的教条,艺术自有穿透尘埃的力量,让“廉”字在抽象的肌理中显影,在留白的意境里生根。此刻,邀请你暂离喧嚣,用一场沉浸式的美学漫游,重识那些镌刻在文化血脉中的纯净与坚守。

 

24造价2班 邱晨雨

“岂无百虫食,政以廉洁故“这一句出自宋濂《拟古二首》,官员廉洁清正、不为贪欲所染,才能像荒野上的青草一样,不会被百虫侵蚀。诗人以蝉自喻,表明即使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也绝不能取不义之财,要坚持自身廉洁的操守。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既是历史警示,更是现实提醒,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保持自身的清正与高洁。


图片19.jpg

 

24建工1班 宋佳音

作品中间部分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行书),释意:历史看,贤明的国家和家庭的成功源于勤俭,而衰败则常由于奢侈。不应用贵重的琥珀做枕头,也不应该认为只有珍珠装饰的车才是好车。总结历代治国理家的经验教训,提醒人们在享受富裕生活时要保持节制,不追求物质的富贵和表面华丽,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作品两侧“厚德载物”(隶书),出自《易经》,彰显宽厚胸怀与责任担当。作品整体展示了崇尚勤俭和为人宽厚的价值理念。


图片20.jpg

 

24测量(贯通)1班 陆雅俊

读完周敦颐的《爱莲说》,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清泉般涤荡心灵。莲花自污泥中傲然挺立,不染浊气,不媚清波,这不仅是自然奇景,更是一种穿透千年的人生智慧。

淤泥是生存的困境,清涟是精神的洗礼。莲花并非天生洁净,而是在与污泥的对抗中淬炼出高洁的品格。这让我想到北宋名臣包拯,他身处腐败横行的官场,却如莲般“不蔓不枝”,始终以铁面无私捍卫正义。

职校生常面临“读书无用论”或“技能至上”的杂音,需像莲花“不染淤泥”般保持清醒:明确职业目标,不被浮躁风气动摇,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濯清涟而不妖”提醒我们:技能突出时仍需谦逊。通过社区服务,技能帮扶等,在实践中体现“君子之风”。


图片21.jpg

 

24造价(贯通)2班 张心怡

用廉洁来形容一个人我的第一反应是焦裕禄叔叔。河南焦裕禄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他在兰考任职期间,不顾病痛折磨,带领群众战风沙、斗盐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拒绝任何特殊待遇,展现出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作为新时代青年无论身处何职,都应坚守为民初心,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责任。同时,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守住底线,不被利益诱惑,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以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22.jpg

 

24工管2班 朱起鸿

临写的作品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一句诗句。通过石灰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清白自守的高尚情操。诗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石灰的特质,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坚定不移、洁身自好的崇高品格。


图片23.jpg

 

23建工(高本)1班 付欣雨

这幅以“廉洁如山”为核心的图像,通过“山”这一意象的具象化呈现,将清廉品格与自然伟力巧妙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既是永恒的象征,亦是精神高度的隐喻。其巍峨之姿,寓意廉洁者如山峰般刚正不阿、岿然不动;其根基深固,暗喻清廉之德需以内在定力为支撑,方能抵御外界的侵蚀与诱惑。画面中若隐若现的简练线条或清冷色调,进一步强化了“去芜存菁”的意境,传递出廉洁需摒弃浮华、回归本真的哲思。左上角的校园的猫咪抱着校园所开的鸢尾花,右上角是校花垂丝海棠。

“廉峰”二字,既点明主题,又以“峰”呼应视觉主体,暗含“立骨”之意——廉洁不仅是道德准则,更应成为支撑人格的脊梁。整幅作品以山喻廉,以景言志,在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维度上,完成了对清廉品格的崇高礼赞。


图片24.jpg

 

同学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对清廉的认知——它可以是家书里的一行叮咛,也可以是雕塑中的一道棱角,更应是镌刻在心的生命底色。愿这场跨越文学与艺术的廉洁之旅,化作永不停息的清风,吹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滋养每一颗向阳生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