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蕾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毕业生赵福坤一头“扎”进田野考古,哪怕灰头土脸、好几个月不能回家,也不能阻挡他对考古的热爱。凭着这份执着,赵福坤早早锁定工作岗位,已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工作站做着他心爱的工作。
“文物修复其实是一个很耗费时间的细致活儿。”赵福坤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有很多程序,一开始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黏结、补全,随后进行打底、上色等步骤。因为陶瓷属于烧制类器物,所以器物的颜色调制是一个很复杂、漫长的过程,精细度很高,一直要修复到肉眼看不出来为止。“正常的话,修复一个残缺比较小的东西,需要一周左右。”
2019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福坤在山东莱阳参与了对岳石文化的考古发掘。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考古工地,每天根据探方一遍遍地刮面、寻找遗迹迹象。两个月后,赵福坤收获了沉稳。
2020年,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考古,赵福坤决定加入勘探队。这可是一份“苦差事”。他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所有仪器的使用。从最开始的考古调查,到考古勘探、考古评估,再到考古发掘、考古绘图、资料整理,赵福坤对考古的热爱更进了一步。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29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