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喀什地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合作交流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培训班(第五期)”正式开班,该项目是我校持续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深化沪喀协作机制的重要举措。来自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对口中职学校的46位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齐聚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开启为期14天的集中研修。
本次培训是在教育部南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精神指引下开展的重要项目,旨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局。作为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职业教育的牵头单位,学校积极落实“一校为主、多校协同”对口帮扶机制,围绕师资培训、制度诊改、课程共建等维度持续深化系统援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已连续举办五年,已经初步构建起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副校长仓平出席开班式并致辞。她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根基所在。骨干教师培训不仅是一次理念的传递,更是责任的接力。希望各位老师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学校将继续从制度设计、资源保障、机制协同三个层面,全面推动援疆工作由“帮一时”迈向“共发展”。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苟正豪代表参训教师发言,他讲到:“这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肩负使命的再出发。”来自教学一线的陈东秀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在边疆育人的感悟与热爱:“是实训课堂上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让孩子们找回了价值感。我愿意将在上海所学带回南疆,再播一批希望的种子。”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黄诗标表示,此次培训班设计聚焦两大亮点,体现出援疆工作从“供给式”向“协同式”的专业化转型:一是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系统引入民族地区教改实践。培训围绕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课程一体化改革、“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建设等内容,设置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与项目研讨,引导喀什教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逻辑,为南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结构性支撑。二是立足民族地区学生心理画像,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针对边疆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难点,特别设立“民族地区学生心理支持机制构建”“班级管理与情绪干预”等实务工作坊,提升学员的识别力与干预力,引导教师以“全人教育”理念构建支持型师生关系。
培训还安排了实地走访、专题研讨和团队拓展等环节,深入展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成果与治理机制,帮助学员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中实现理念重构与行动反思。参训学员涵盖多个专业领域,既有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也有分管教务、德育、人事等工作的中层干部,具备广泛代表性与深度转化潜力。
自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责任为引领、以系统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共建、平台共育、师资共培”的一体化协同机制,不断推动教育援疆从单点支援向平台共建、机制对接转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教育发展路径。未来,学校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服务、更扎实的举措,持续赋能南疆职业教育,为边疆地区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切实把教育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持续动力。
供稿: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