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筑梦中国》课程教学与“四史”教育研讨会


[2020-05-19]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4499

微信图片_20200518092539.png

5月15日下午,学校召开《筑梦中国》课程教学与“四史”教育研讨会。学校宣传部部长尚慧萍致欢迎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严宁介绍了《筑梦中国》课程情况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周智强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梅丽红教授,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上海商学院教授陈志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课程组教师共同参与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文越主持会议

会上,周智强高度赞扬了《筑梦中国》是一门创新型的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具有立足专业、挖掘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注重跨界链接、碰撞交流的特点和亮点,是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为“四史”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成功案例,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实践。

梅丽红针对《筑梦中国》第二季建设,提出要利用好上海红色资源,并指明《筑梦中国》与“四史”教育的结合路径,课程建设突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一主线进一步充实现场教学点内容上突出新旧变化对比形式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手段,加强互动、借助新媒体,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

 徐光寿参与了《筑梦中国》课程的策划并担任课程主讲,发言中着重阐释了“四史”教育嵌入《筑梦中国》和高校思政课在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性。并对《筑梦中国》课程第二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求进一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和社会效益。

忻平作为《筑梦中国》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者,指出课程设计涵盖了“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呈现新特点。他结合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开天辟地》课程的建设经验,提出《筑梦中国》课程要抓住高度契合“四史”学习教育的前瞻性,以问题意识开路、以故事说明道理,灌输和启迪融为一体,结合上海最新的“四史”教育成果,让学生接触学术前沿,打造成上海课程思政的高水平领先课程。

陈志强强调《筑梦中国》课程要强化问题意识、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历史建筑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与现实、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我校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周培元代表课程组的建筑专家提出突出改革开放史,形式上突破局限,灵活使用自媒体,打造成全国品牌课程。在近三个小时的研讨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筑梦中国》课程教学与四史”教育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我校《筑梦中国》课程组将在认真学习领会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积极筹备《筑梦中国》第二季,服务学校乃至上海的“四史”学习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献礼!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