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我校和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红色影像与数字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资源育人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资源育人研讨会在我校杨浦校区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红色场馆、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AI赋能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与红色资源传播”相关问题。
上午,会议进行主题发言和交流研讨。主题发言环节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文越主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教授以DeepSeek的一份作品为例,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讲授了AI赋能建党精神研究、大模型帮助学者推进党史党建研究的便利性。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指出,用上海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认为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分享了数字赋能推进红色场馆大思政课建设的四条路径。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红色影像与数字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曹天风以“AI技术赋能红色资源活化传播——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数字化传承路径与实践思考”为题做了精彩发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庾向芳教授阐释了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游昀之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思想理论战线》吴爱军副主编、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杰教授分别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人工智能对工匠精神的解构与建构问题做了哲学上的深入思考。西北大学马光华教授以“上海红色出版物与西安进步出版物——兼谈《西北文化日报》总编宋绮云同志对革命的贡献”论述了红色出版物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先进文化上的重要作用。我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宋柏红教授分享了“三创融合、思创赋能”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成果和经验。我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资源育人研究中心主任沈玉梅教授以“Z世代背景下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运用”为题做了分享发言。
研讨交流环节,由我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资源育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费志杰教授主持。西北大学马光华教授就AI赋能的哲学反思问题与吴爱军副主编进行了深入交流。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陆红红老师向四大纪念馆徐雪琛馆长请教了场馆的以文化人和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问题。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严宁做了会议总结。他强调,AI虚拟场馆并不能替代现实场景,但可以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除了线上资源,还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入真实的红色场馆去亲身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重要。他指出,得益于各位的鼎力支持,我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色资源育人研讨会现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了品牌项目。希望通过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刊物、红色场馆等不同单位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传播走深走实。
下午,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中共四大纪念馆。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