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青年•历史•责任——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学术沙龙


[2021-04-25]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1380

微信图片_20210425105414 - 副本.jpg

4月24日,由学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报》编辑部、上海商学院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室联合主办的“青年历史责任——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学术沙龙在静安校区举行。10余位青年、党史研究领域专家共论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和启示,探讨当代青年在两个大局中的使命和责任。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指出,谈青年、历史、责任不完全是讲历史,应出乎史,入乎道,史论结合。他从三个方面谈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青年人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最早5人,平均年龄26.4岁;中共一大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只有19岁;一大前全国58名党员的平均年龄也不会超过28岁。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青年群体。据统计,自“癸卯学制”施行到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受过新式教育的大中学生约300万人,超过工人阶级尤其产业工人数,他们在五四运动中也表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而且普遍的政治倾向开始从法兰西转向俄罗斯。三是《新青年》杂志促成了党的诞生,党的主要创始人就是《新青年》的编辑,《新青年》的读者成了早期党员,《新青年》编辑部成了党的诞生地,《新青年》杂志也成了党的理论刊物。总之,青年成就了建党伟业。百年后的当代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要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审时度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地把党的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代接续传递下去。

上海东亚研究所青年研究室主任苏颂兴研究员从建党前后留学生群体中的道路之争,即学日本还是学欧洲的争论切入,以青年研究对俞秀松的发现及其对党史研究的贡献为例,提出要从平凡的场景来深入到宏大的历史观之中认识青年的历史作用,要把青年个人的成长融入社会的生命体,把青年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整合在一起;研究党史中的青年地位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情感体验升华的过程,其中的红色基因是需要长期发现的。

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强教授以“弘扬五四精神、助力千年伟业”为题,提出要从180年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看待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中看待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启蒙的高潮,具有承继关系。理解五四精神,爱国是核心,除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应有之意之外,还应当看到五四青年的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这恰恰反映了当时有志青年的思想张力和行动活力。当代青年运动要与时代相契合,把勇于抗争转变为勇于奉献,把齐心共筑中国梦作为报国之志,知行并重、身体力行,听党话,跟党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学报》主编、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刘宏森教授坚持问题导向,对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青年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一是这些青年的家庭都不是赤贫,家境较好;二是这些青年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三是这些青年有家国情怀和起而行动的实践精神、牺牲精神;四是这些青年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促进了他们思想的发展与成熟;五是这些青年在革命逻辑的指引下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渐行渐远。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在于:当代中国生活条件好了,青年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权利实现的前提,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愚昧迷信决绝,关心家国天下;要在现实关照下把理论与实践匹配起来,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要有实践精神和担当精神,把爱国体现在行动上;青年面对生存发展难题,要发扬奋斗精神,走出舒适区,少一些美衣美食,多一些吃力流汗。

我校直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书记刘严宁博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参加建党的青年全体是那个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作为奋进者,这些青年始终勇立潮头,肩负起寻找救国道路的使命,接触、接受、扬弃了许多西方的思想理论,并最终找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相信这个主义是能够救中国的;作为开拓者,这些青年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敢干,向刚刚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苏维埃俄国学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干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作为奉献者,这些青年普遍家境优渥,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建立共产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不是为个体,而是为社会,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理想。惟其如此,他们才会信仰坚定满怀豪情地建立党组织,甘愿冒风险,舍生忘死,为党和人民奋斗不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的青年也应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新时代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文越就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问题,追问了为何是青年成就了建党伟业?他指出,时代造就了青年。经过新文化运动熏陶和五四运动洗礼的新青年群体,他们不负时代,而“青年”的概念正是在建党前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中从旧的社会母体中破茧而出的。这新生的力量在新思想的指引下为中国寻得新路并最终取得胜利。今日之青年应更好传承五四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勇敢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