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红色资源育人”研讨会


[2024-11-20]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623

24.11.15马院研讨会(1).jpg

11月15日上午,由我校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红色资源育人”研讨会在杨浦校区举行。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文越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由《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主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为题发言,认为伟大建党思想与党的精神谱系具有三个特性,即传承性、创新性及挑战性,他就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关系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遵循,突出重点;二是以百年精神为线索,彰显主题;三是以精神谱系为范例,深化理解。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以“思政课要用可信可读党史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题发言,强调思政课中要善于运用思想健康、可读可信的党史故事,展现正确的党史形象;人物类故事应该力求有条理、有情感,以情感人为主;事件类故事力求有始有终,意在以理服人。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以“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为题,介绍了中共四大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场馆铸魂育人作用,通过数字赋能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创新大思政课宣教形式的情况,主要经验和做法可概括为,数字赋能、智慧展陈,守正创新、青年受益,多方联动、双向奔赴。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调研员严亚南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方法与路径研究”的发言,梳理出四种路径方法:第一种,叙事式教学,通过理论彻底性说服学生;第二种,情景式教学,充分利用上海各区县红色场馆开展情景教学;第三,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主动得出爱党爱国的结论;第四,参与式教学,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在发言中着重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他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其丰富内涵体现为:第一,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第二,坚定理想、勇于实践;第三,敢于斗争;第四,忠诚为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作了题为“劳动幸福的马克思主义审思”的发言,他强调对于劳动幸福的理解应认识到劳动本身就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劳动的幸福,这又要着重理解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条件和手段,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为造福他人和社会,由此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庾向芳教授发言题目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伟大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我们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真理、实践、智慧的力量,走好新征程。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游昀之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她认为,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民办高校创办发展的精神动力来源;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转化运用是民办高校形成思政课建设特色的源泉;思政课要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步伐,常讲常新。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周利方教授在发言中对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适配性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从革命文化角度来看,红色资源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有效性来看,通过红色资源运用适配性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兴趣。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蔡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革命精神体系中的新英雄主义潮流”的发言,他提出从革命英雄到英雄模范的主题演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真正的英雄是普通的英雄,是走向群众的英雄。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费志杰教授发言题目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红色资源育人路径探索”,他认为红色微电影是强化学生政治信仰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内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探索不仅拉近师生感情,更能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严宁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小而美”的高质量研讨会。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有三大特点:一是多方协同、同题共答。参会专家既有党史学者,也有研究机构、理论刊物、红色场馆的负责同志,也有军队院校、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红色资源育人问题非常有意义。二是顶天立地、理实结合。发言专家既有方法论的指导,又有课堂教学的引领,为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党史故事提供了范例。三是聚焦主题、研讨深入。专家学者既有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总体性分析与概括,也对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具体精神及其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讨,对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具有积极意义。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