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学校在杨浦校区召开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开题咨询会,项目负责人、党委书记褚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刘文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我校特聘教授、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强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负责老师等参加了咨询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文越主持。
褚敏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长期坚持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五育并举”正式提出前就把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思政工作整体格局之中,系统化推进富有特色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教改项目的顺利立项和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褚敏回顾总结了我校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育人及劳动教育中的历程和做法。学校十五年来坚持举办劳模进校园活动,实施“劳模育人导师制”,注重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育、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新城建组建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创设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搭建综合育人平台;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研究所,编写系列教材、开发系列课程,组建劳模特聘教授团队,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主倡成立“长三角劳模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联盟”,推进特色协同育人;着力于具有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全球视野的城市建设未来工匠的培育,逐步构建起劳动认知教育、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培养的劳动教育分工合作的整体格局。褚敏表示,学校将以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机制和模式,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并对同类院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上海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徐文越主要从项目选题意义、工作基础、建设目标、路径举措、进度计划五个方面作了项目开题汇报。项目立基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应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质,探索出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又互为融通促进。通过劳动教育的融入将从内容与方法上使得思政课教学更为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正确劳动观与职业观的确立,在方法路径上更为具象化、载体化,并在实践教学上实现贯通,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构建起具有劳动育人特色的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由此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融入机制和模式。项目将在供给端做好劳动教育融入内容梳理,在思政课必修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中通过专门课程重点融入,在实践类课程中借助有效载体贯通融入,最后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通。
与会专家学者对我校获得立项表示祝贺,认为学校在该项目的前期积累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走在了职业教育的前列,充分肯定了项目建设思路,并给出了切中要害、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刘文指出,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四育,能够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方面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探索如何将劳动品德、劳动素养、职业精神、劳模精神等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建设;要牢牢把握劳动观塑造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处理好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及劳动技能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着眼学校未来发展谋划课程建设。金瑶梅指出,要在理念层面,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要在内涵层面,意识到现阶段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都有所转变;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形成品牌效应;要发挥劳动教育建设成果的溢出效应,着力打造教育教学资源库与案例集等,并利用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陈志强认为没有劳动的教育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就是在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要从课堂走向田间、走向地头,变成行走课堂的号召,项目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探索如何在“三全育人”中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探索研究红色精神谱系中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关内容,探索研究感动中国人物故事里的相关劳动精神案例等。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严宁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为项目把关定向,提出了极具践行价值的意见建议,即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课题项目组成员将对专家意见进行深入学习领会,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做好成果凝炼工作,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