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融入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地增强协同育人的效力?1月6日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举办的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开题咨询会上,项目负责人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
在致辞环节,项目负责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介绍了学校长期坚持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优良传统,并回顾总结了学校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育人及劳动教育中的历程和做法。十五年来,学校坚持举办劳模进校园活动,实施“劳模育人导师制”,注重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育、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新城建组建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例如,创设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搭建综合育人平台,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研究所,编写系列教材、开发系列课程,组建劳模特聘教授团队等,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褚敏表示,学校将以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改项目立项为契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机制和模式,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并对同类院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上海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文越从项目选题意义、工作基础、建设目标、路径举措、进度计划五个方面作了项目开题汇报。徐文越认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应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质,探索出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又互为融通促进。通过劳动教育的融入将从内容与方法上使得思政课教学更为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正确劳动观与职业观的确立,在方法路径上更为具象化、载体化,并在实践教学上实现贯通,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构建起具有劳动育人特色的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由此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融入机制和模式。项目将在供给端做好劳动教育融入内容梳理,在思政课必修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中通过专门课程重点融入,在实践类课程中借助有效载体贯通融入,最后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通。这样以劳动教育融入为贯穿主线,不仅使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教育协同共促,还可切实将一、二、三课堂联通起来,并统筹学校、企业、社会的育人资源,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力,也使“大思政课”的理念得以落实。
与会专家学者对该项目立项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在该项目的前期积累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走在了职业教育的前列,充分肯定了项目建设思路,并给出了切中要害、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刘文教授认为,该项目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特色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刘文指出,“如何解决大学生存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如何在劳动教育中体现专业性与时代特点”以及“如何公正客观地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是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教育面临的三个问题。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四育,能够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方面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探索如何将劳动品德、劳动素养、职业精神、劳模精神等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建设;要牢牢把握劳动观塑造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处理好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及劳动技能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着眼学校未来发展谋划课程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高度认可该项目研究与建设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要在大学生个人道德情操、品质培育的个体层面,促进大学生团结合作和社会化的人与人交往层面,激励大学生实干兴邦的国家民族发展层面来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现阶段,还要意识到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都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实质改变,应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开展劳动教育,既包含传统的技能劳动教育,还应包括新时代数字化的劳动教育。金瑶梅教授建议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名师工作室、长三角劳模文化联盟等资源形成品牌效应;要利用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劳动教育工作成果的溢出效应;着力打造教育教学资源库与案例集,提高劳动教育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教学方面要发挥学校协同育人的效力,多途径、多层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劳动教育活动。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强教授认为没有劳动的教育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就是在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要从课堂走向田间、走向地头,变成行走课堂的号召,以沉浸式教学来更为契合“大思政课”的理念。项目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探索如何在“三全育人”中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探索研究红色精神谱系中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关内容,探索研究感动中国人物故事里的相关劳动精神案例等。陈志强教授还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更为聚焦重点,以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为根本抓手,并注重劳动教育的案例征集和实践环节设计;更为集中力量围绕实践基地建设、品牌特色及育人效果进行重点突破,最终使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在学生的观念塑造和行为养成上得以显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严宁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为项目把关定向,提出了极具践行价值的意见建议,即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课题项目组成员将对专家意见进行深入学习领会,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做好成果凝炼工作,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