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思政课“筑梦中国”在外滩开讲


[2019-09-25]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3279

微信图片_20190925123120.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的指导下,学校立足城建特色、挖掘资源,由学校党委直接策划,组建教学团队、设计教学专题,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正式推出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筑梦中国”。

微信图片_20190925123125.jpg

9月21日,课程首讲来到上海城市的象征——外滩。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建筑阅读”专家、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周培元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素英副教授三人联袂授课,共同讲述《镶嵌在外滩建筑群中的红色故事》。三位专家带领听众回溯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外滩建筑群的由来,从外滩1号到33号,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维多利亚哥特式、装饰艺术派风格等不同建筑风格,呈现的不仅是“万国建筑博览”的昔日风貌,更是从中读出了近代上海的历史。如果说当年比沙逊大厦矮一点的中国银行的建造往事是西方列强欺侮中国的缩影,那么从赫德雕塑到陈毅市长雕塑、从昔日悬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牌的黄埔公园到人民英雄纪念塔、从汇丰洋行到上海浦发银行及其海关大楼上响起的东方红音乐则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北外滩也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启航地。留下了毛泽东和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足迹。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储备了一大批中坚力量,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文化事业的栋梁之材。

微信图片_20190925123129.jpg

本课程共有五讲,以党史和新中国史为线索,从上海诸多历史建筑中选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类型的典型建筑为载体,走进历史建筑,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探寻建筑中的红色基因。此后,还将陆续推出《渔阳里与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南市发电厂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曹杨新村与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幸福生活》和《陆家嘴现代建筑群见证浦东开放开发》等精彩专题。课程采取开放式授课方式,全市大中小学生皆可报名参与。

微信图片_20190925123110.jpg

学校党委书记褚敏指出,课程旨在通过党史专家、建筑专家和思政课教师跨界链接、碰撞交融,带领青年学生走进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建筑和现代优秀建筑,了解建筑的历史与特点,聆听建筑里的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上海建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把上海建筑、上海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注入青年学生的血脉之中,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