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科教融汇 产教研同行 这所高职探索“灯塔式”科技育人


[2024-11-21]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2149

文/李蕾

在今年第二十二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上,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的2支参赛团队,在同全市各类高校、各学历学位培养层次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1项“明日科技之星”、1项“科技希望之星”,成为全市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团队。

这一突破是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近三年在“科教融汇、产教研同行”方面进行科技育人的有益探索。2022年至今,市政学院在第18届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共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52项。

一所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全国高水平赛事中为何能屡屡获奖?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李涛教授介绍经验说,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积极探索“专业技能+”的科技育人模式;具体实践路径就是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围绕行业企业问题做项目研究,把企业“四新技术”资源带进课堂;通过团队中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来检验产教研的融汇效果,真正意义上落实了“科教融汇和产教研同行”,摸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科研项目源自企业

师生产教研同行

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围绕企业技术改造的卡脖子问题,将科学研究植根于祖国大地上,实现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上海市“市政与生态李涛名师工作室”团队指导的“混凝土裂缝微生物自修复技术”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众所周知,我国基础设施都使用混凝土材料,但是混凝土产生裂缝不可避免,从而导致钢筋锈蚀,影响城市基础设施中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传统方法使用环氧树脂作为修复材料,易氧化、寿命短、成本高,尤其在高温、潮湿复杂环境下修复效果不好。如何治疗混凝土开裂的“癌症”病害——混凝土裂缝修复问题,提高混凝土裂缝修复材料的环境相容性是关键。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王云鹏在李涛教授团队中做试验发现,微生物固载后成活效率比较高,采用负压均质喷涂法进行外包裹处理后的微生物自修复材料半成品方便运输携带,对野外进行实体项目工程进行修复帮助很大,这一工艺改进具有创新性。

在李涛教授的科研团队中,学院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参与这一试验项目的朱子谦表示:“在微生物培养、配比、涂刷、真空负压注射等试验中,老师带着我们在现场做修复试验,深层次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让我们真实地体会到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不停地打磨,甚至要失败上百次、上千次才可能有一点进展。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科研成果在现实中得到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一科研项目在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荣获卫星级(国家三等奖)奖项。这也是上海城建职院首次获得“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家级奖项,实现了零的突破。

类似的案例在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非常多。全院40多位专任教师中,超80%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九成来源于企业,无论是研发需求、研发方向、研发效果等,老师们始终和企业保持紧密沟通与合作,紧紧把握市场痛点搞科研,让产业需求借助高校科研来实现增效。

学生融入科研项目

师生共筑科教融汇

学生们深度参与科研项目,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地调研中边学边练边体会,“润物细无声”式的科技育人模式已经全面开花结果。

入选首届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杨瑞华教授组建“城市啄木鸟社会实践团队”,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开展了以“上海道路路况调研分析”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对上海16个区的城市道路开展实地踏勘调研。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身穿荧光背心,骑着共享单车,分组分区开展实地踏勘,利用手机记录道路病害,标记病害位置及发现时间,分析病害类型和成因,对道路病害进行识别判定并提出一份可行性与科学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活动,将“铺路石”精神、“啄木鸟”品质逐渐融入学生行动中。谈起这一经历,“啄木鸟”团队的廖崎龙同学感慨地说:“虽然实践期间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与鼓励、同学们的相互帮助下都顺利克服并解决。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为道路安全出行贡献力量。”学生们利用创新实践的学习成果参加创新实践大赛,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二等奖、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最具潜力提案作品、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等多项奖项。

同学们不仅用脚步丈量城市,田野乡村也留下了同学们的身影。

从2021年开始,市政与生态工程学院便带领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笃行乡村”的主题实践活动。2022年,带领学生前往上海市奉贤区南胜村、迎龙村和灵芝村展开“海派文旅兴乡路”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态规划营建调研。

2023年,团队12位成员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对青浦区五个乡村示范村进行调研。超百万步的足迹踏乡间稻田、赏百亩良田、访当地居民,从空间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农房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构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置19类系数内容,调研团队收集有效问卷330份,与村委、乡村产业负责人等访谈交流25余次,深入了解上海市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深入田间的走访,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树立了目标。2022级园林技术(中高职贯通)学生柴天乐来自河南农村,他立志扎根乡村。在校期间,他和伙伴们一同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开展十余次实践调研,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就业赛道中,他以乡村规划师为职业目标,以“‘乡伴’青年筑梦乡村发展——我的乡村规划师之梦”为题讲解他的职业规划梦,获得了上海市市赛金奖。

本文刊于2024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08版国际/专题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8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