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观新闻:当我们老了,最需要怎样的照护?这场比赛告诉你答案


[2021-06-23]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1223

当我们老了,最需要怎样的照护?这场比赛告诉你答案

教育在线2021-06-21 21:1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这是上海首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承办赛区之一。

“王奶奶您好,我是社区的照护员,今天来看看您,您感觉怎么样?”

“我最近睡眠不大好,耳朵一直疼。”

“您哪只耳朵疼啊?疼了多久了?是怎样疼痛呢?”

“有些刺痛感,疼得晚上睡不好觉。”

“好的,我了解了。您最近饮食怎样啊?大小便正常吗?心情如何呢?”……

看到这一场景,你或许以为你到了养老院。其实,这是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的比赛现场。今年,“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参加了比赛。这也是上海首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承办赛区之一。

“这次比赛,不仅仅要考验参赛选手对操作流程的规范与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考察选手们是否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大赛组织方负责人介绍,因此,赛项使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或是统一标准化培训的演职人员配合案例展现。针对这一比赛,SP或是演职人员赛前接受统一的标准化培训,学习比赛文件,包括回答问题的内容、被测量的结果报告、需要语言表达和肢体表现的具体要求等,并在同一案例中统一呈现,为每一名选手提供公平一致的配合。

这次比赛的场景主要有4个:家庭、医院、日间照料、长期照护。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专家组成员提前和评委老师反复沟通场景布置的合理性,大到一张床一张椅子怎么摆,小到一张纸一支笔怎么放。“而每一项操作评分标准都有两三页正反面,一个操作有将近100项的条例,评委在比赛之前要一条条过细节。”一位标准病人的扮演者滕丽丽说,在这种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鼓励选手们有自己的做法,并不完全要求按照操作的流程来,更注重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参赛选手季旭告诉记者,每个参赛选手在进入场景正式比赛之前,都会先发到一份病例介绍,上面会介绍照护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多大年纪?有什么基础疾病?患病多久?目前有什么症状?等等。“这些有助于帮助我们和照护对象进行沟通。”季旭回忆,在比赛过程中,因为老人是一直坐在轮椅上的,和老人沟通时,很多时候她都蹲下身来,目光和老人平视,以表示对她的尊重。

“王奶奶,您稍微等我一下,我去准备一下东西。”“奶奶,我现在帮您服药。您之前有没有过敏史?”看到病例上写着“右手握力欠缺”,季旭尝试让照护对象做一些抬手、握拳等动作。检查完之后,季旭鼓励老人说:“您右手虽然还不是很灵活,但比之前好很多了。在服药之前,您先喝水润润嗓子。”“您刚才说是右耳朵痛,我看一下行吗?”……季旭在每做一个动作之前,都充分地和老人沟通,征求老人的意愿。“我不光是把操作基本过程背熟、照做,沟通更为重要,有很多信息要问了才能知道。我们照护者要以老人为中心。”

作为一名“标准病人”,每个扮演者一天要面临14位选手的比赛,在这一过程中,滕丽丽深深体会到养老照护者对照护对象的“尊重”。“由于扮演的都是年老体弱,生活无法完全自立的老人,使我不禁想到,如果我自己真的老了,真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了,我想要什么样的照护服务?在这次比赛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有尊重、有温度’的照护。”

滕丽丽告诉记者,在以往的比赛当中,操作技能是竞技的重点,一个操作完成得是否完美成为评价比赛是否成功的关键,对照护者真正的需求关注较少;而这次的国赛把是否尊重老年人的价值和尊严,工作的过程中是否有着爱心、同理心作为关注的重点。这是最大的变化。

据了解,这次大赛吸纳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我国实际,突出世界技能大赛的核心知识点、考核点和组织形式。比赛分两天进行,赛项采用单人竞赛模式。

竞赛分为四个模块,分别考核医院、长期照护中心、日间照护中心及家庭场景内的健康与社会照护技能。每个模块竞赛时间为75分钟,包括书写照护计划20分钟,完成照护25分钟,书写反思报告或绘制健康教育海报30分钟。每位参赛选手在两天时间完成四个模块的所有任务。重点考核参赛选手的文字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参赛选手知识技能、责任、体力、精力、耐力进行综合考验。

经过为期两天的激烈角逐,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季旭、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徐薇、淄博职业学院赵秀霞获一等奖。

栏目主编:徐瑞哲文字编辑:李蕾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7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