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郭娜2023-01-11 13:53
在刚刚聆听了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一连串的数字和内容详实让代表们直呼干货满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万元增加至7.9万元左右;GDP连续两年突破4亿元;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上海的五年“成绩单”令人鼓舞,新一年的“任务表”备受瞩目。
在聆听了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代表们直呼“干货满满,干劲十足”。走出红厅,面对记者们的话筒,代表们有话说。
关键词:信心
——着力扩大内需稳外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刚刚聆听了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分欣慰,也十分振奋。”上海市人大代表曾云是西藏城市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企业经营者,他格外关注此次政府报告中关于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曾云说,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为上海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指明了方向。2023年主要任务也已经确定,具体指标也很有挑战性。
“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我们都有感受。”曾云表示,要以“三驾马车”同步启动、同步恢复,推动上海经济重振和持续发展。“要抓住消费快速恢复的季节性强势反弹,构筑消费对经济重振的基础性作用。”曾云说,我们可以感受到消费恢复很快,要加大零售商业、文旅、房产、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恢复和扩大,夯实消费基础,释放综合带动效应,推动和促进国际性消费中心建设。
“我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要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说几句话。”曾云说,疫情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冲击最大,要坚决彻底贯彻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支持扶持民营经济快速恢复。同时,他建议检查去年5月底出台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落实情况,确保所有纾困措施、已有政策已经到位,相机出台更加精准、有效推动上海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配套政策。
关键词: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市人代会,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尤其是听到报告中多次提及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打造‘海派城市考古’等文旅精品项目等内容后,我感到信心满满。”走出红厅后,市人大代表周卫红感慨道。
身为一名来自旅游行业的代表,周卫红说,过去三年,文旅业受疫情影响尤为凸出,尤其2022年,本市众多文旅企业出现了极其严峻的经营困难。从全国来看,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也进一步制约了文旅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因此,从供需两端来激活本市文旅市场的潜力,提升文旅消费的品质和消费能力,必定也能提振服务经济的活力。
对此,周卫红这次就准备向大会递交一份《关于持续开展“看上海、品上海、爱上海”活动的建议》。她指出,上海在近些年刚刚起色的都市旅游资源、文旅商融合的产品,如“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苏州河游船”等仍应得到持续的关注和重视,以待未来真正形成“墙里开花,墙里墙外都能香”的主客共享的都市旅游新局面。
“我建议要扩大参与活动的人群覆盖面,保持活动持续性,提升活动精神价值。比如,可以增加观看文化演出、新型文化场馆参观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参观、体验城市资源。”她建议旅游企业推出的‘看上海’线路中应包括“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家门口的好去处”以及工业旅游等,使更多的城市资源能够真正转化为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市民对城市建设、更新的生动了解和理解。“我相信,文旅业能成为上海消费市场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周卫红说。
关键词:一老一幼
——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
市人大代表,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既突出了创新引领的“亮度”,也聚焦了服务保障的“温度”,让他深受触动。
“不久前,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就如何服务保障好‘最脆弱的群体’、‘最柔软的群体’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分工。而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关注了‘一老一幼’,正是落到实处、形成呼应。作为来自基层街镇的一线代表,我不仅要做坚定的支持者,更要当务实的行动派。”
许春辉说,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正肩负着“努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的使命任务,接下来,他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持续聚焦老房加梯、适老改造、认知障碍干预、数字转型等重点,全力构建以“医养教”为特色的社区托育服务圈,实现“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幼有优育”发展,进一步建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切实提升人民城市新温度,彰显人民生活高品质。
关键词:活力
——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
“报告中提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上海市人大代表诸正伟告诉记者,报告明确2023年任务,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
“在过去五年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超8000亿元,希望接下来上海能够进一步出台对中小微企业减税相关措施,让他们喘口气。”诸正伟现任上海力金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企业经营者,他深知税费对企业发展和活力的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了金融创新,实际上税收制度也是金融制度创新的一方面。”诸正伟说:“税收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希望政府能够展开税费减负,让民营、制造业企业缓交税费,或者政府给予一定的减免支持,有助于放水养鱼,让企业先发展起来。”
关键词:人才
——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走出会场,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朱雪芹展示了自己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内容下,她用橙色的记号笔作了标注。“一系列针对人才的举措让人感到十分振奋!”她说。
“如何把人才留住,筑牢人才‘引凤巢’是我一直关心的话题,上海要提振经济,要在新起点上再出发,都离不开人才。”她建议,为了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实施海内外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可以用好劳模工作室。“现在上海已有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近万个,我们应该以此作为抓手,夯实创新人才高地的群众基础,吸引、留住人才。”朱雪芹表示,万名劳模、千名工匠以及近千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可以以此为抓手,虽然市总做了很多工作为搭建了很多平台,但人才培养和守护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公关,做优做强职业教育。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我有几句话印象十分深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市人大代表叶银忠表示,做优做强职业教育,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和任务,让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为。
“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首先要让更多青年人喜欢职业教育,让社会更加认可职业教育。”叶银忠表示,从职业教育办学来讲,要有新的思路,要把眼光从教育变成产业和教育的结合,做实产教融合,让教育和产业相互促进,互惠发展。
叶银忠认为,还要将办学思路投向人才的科技和创新。“职业教育应该是最接近企业的一种教育类型,对企业面临的产品技术进步、技能提升,是感受程度最深的。”他说,未来职业教育应该在专精特新类企业发展、产品研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摄 影:叶佳琦,郭娜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859f5484a3c0010000df844d7e124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