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一场特殊的拜师礼


[2020-11-23]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1835

11月18日,上海市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暨劳模(工匠)精神教育2019实验班结业仪式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举行。会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拜师礼,8名学生代表向劳模导师献花致敬,并表达了他们学习劳模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会上展示了实验班部分学员在劳模教育实践基地的学习成果,雕花木、石雕、釉上彩、古建筑彩画等一批学生作业引人驻足欣赏。在大一开设的实训课上,18级古建工程技术(1)班学生顾佳辰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了木雕花作业《鲤鱼跃龙门》。从选材、描形到雕镂再到打磨......经过7次课程之后,顾佳辰才拿出了一个像样的作品。木雕花很考验人的耐心,每次实训课,顾佳辰都要乘校车从奉贤校区赶到静安区学习,从早上8点一直坐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虽然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原本平凡无奇的木头在她的一刀一笔中逐渐有了生机,就让她觉得很值得。“学习木雕的经历让我对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9年,顾佳辰还和同学一起在虹口区做了一个关于“上海市桃源里古建居民保护规划研究”的课题。她说:“今后即使不从事木雕花的工作,我也想把它作为兴趣爱好传承下去。”


和顾佳辰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她的同学孙方顶。“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工坊里做石雕。”孙方顶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一直跟着学校外聘的石雕专家黄可学习石雕技法,平时一有时间就向他请教怎么雕刻、怎么把图案印在石头上......孙方顶说,现在的建筑大都是钢筋混凝土,虽然看起来很宏伟,但总让他觉得少了些温度。“石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技术,是一门可视、可触的艺术,能够从事这一行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孙方顶就在一家专门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公司实习,他说:“劳模其实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作为学校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实验班的学员,经济贸易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张颖告诉记者,除了《走近劳模》课程学习外,实验班还有工作坊式的项目化培养活动。在劳模吴文巍的悉心指导下,张颖参加了“魔都游轮实训项目”。“魔都游轮项目”是首批实验班学员“游轮超级客户体验项目”的延伸。在去年客户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张颖和她的团队对游轮项目进行了创新和升级,形成了“魔都游轮”项目。在调研的基础上,她们产生了打造国内电音节品牌的想法,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在劳模导师的指导下,去尝试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品牌。除了魔都游轮项目之外,“扶贫电商”HipHop制燥厂”“Young推手”等项目都为城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平台。张颖说:“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际运用,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们对自己今后走向社会也更有信心了。”


学校党委书记褚敏告诉记者,两年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实验班的探索已经硕果累累。2019实验班学员取得了“第三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学生组一等奖”“2018-2019学年‘星光杯’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等5项国家级奖项,并荣获“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二等奖”“2019年上海市高校红十字应急挑战赛学生组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海分赛区)一等奖”等17项市级奖项。接下来,学校将不断扩大劳模(工匠)精神教育育人范围,在现有实验班每批50多人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将学校中高贯通班全部纳入劳模(工匠)精神教育特色班级,形成校级层面250人的卓越人才计划班,各学院组建30人左右的小班。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劳模精神与劳模教育》系列课程之外,还将每月定期进行主题讲座,组织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实习实践活动,开展学生与劳模面对面、讲劳模故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劳模(工匠)精神教育特色活动。褚敏说:“通过劳模导师的教育影响,不断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为培养技艺精湛、技能高超、创新力强的能工巧匠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照片由学校提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ke1NA-a-Q_IHP2Ex3L8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