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陈龙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24届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毕业生。可能其他毕业生还在寻寻觅觅找工作的时候,他实现了“无缝就业”,进入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之所以对考古感兴趣,陈龙告诉记者,他是CCTV10一档《探索发现》节目的粉丝。“受到这个节目启发。我一度觉得考古好神秘,一心想要进入这个行业。”
三年里除了上课
几乎都在考古工地和路上度过
就业之于陈龙来说,与其说是找份工作,不如说是圆梦。他从小对历史和地理很感兴趣,阅读过大量关于历史的书籍。“考古的过程就仿佛是书里的场景重现,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很小的时候就一门心思想要从事考古这一行。所以当年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就选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如果说,对于刚入学的陈龙是带着对历史的懵懂好奇,对未知事物一探究竟的选择,那么,在一次次勘察现场的实操演练中,才让他真正找到了大学三年期间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到实习现场的情景,既兴奋又胆怯,每次下铲都要询问一遍老师。”陈龙回忆起第一次实践的场景,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文物实习现场的严谨性。陈龙主要在文物发掘现场实习,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讲,“一眼一铲”都是谨慎的。用“一眼”判断土色土层变化,用“一铲”不断对探方土壤进行刮面,随时对即将发生改变的土质包含物做出判断。
双脚踏在泥土里的那一刻,陈龙深刻地认识到,文物发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的现场经验。与此同时,在未来从事田野文物考古一线工作的想法也在他的脑海中初步萌芽。
课堂上,他学好理论基础,专业成绩排名前列。课堂外,从初次踏入实习现场,到其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陈龙先后参与了复旦大学与城建职业学院共同发掘的项目余杭故城遗址发掘、安徽郎溪磨盘山项目发掘、中国水下考古长江口二号沉船打捞、北京宋美龄故居文物三维复原等诸多项目。
他打趣道,“三年时间里除了在学校上课,基本上都在工地和路上度过。”
“或许有的同学在大学的目标是好好学习,有的同学是尽量多地参加课外活动,有的同学早早开始实习等等,但说实话,我没有给自己设限,我要在有限的时光里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能量,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陈龙的成长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从班级工作到学院工作,从课堂案头到现场实勘,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收获也就接踵而来。
“课后的时间、周末、暑假、寒假,充分利用好每一刻,我不想因自己没有努力而留下遗憾,而且学校的环境太棒了,不前进就感觉对不起这样的氛围。”陈龙说。
扎根田野一线
承担接续中华历史文脉的重任
陈龙是幸运的,属于刚毕业即就业。这三年来,他接触了大量的项目,参与了许多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每一次进入田野都让我更加坚定扎根田野一线的决心,文物考古人理应承担起接续中华历史文脉的重任。”对陈龙而言,田野考察是他一点点揭露历史面纱,一次次对话远古文明的过程,他乐在其中。
进入大三实习阶段,在许多同学还处于迷茫之际,陈龙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研究所。在学院的支持与推荐下,陈龙加入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辖的杭州植物园科普中心考古项目。该项目有1000平方米,被分为10个探方,陈龙正是探方负责人之一,负责现场勘探、项目进度把控,以及50余位工人的劳务对接。“真正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挑战,也是对我近三年学习实践的成果验收。”
当项目方负责人问他想不想入职,他顺水推舟答应了,实现了“无缝入职”。
在业务能力上,陈龙边学边干,不断积累,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无人机、RTK测绘、文物绘图、修复陶瓷器、划分地层线……现在的他正逐步成长为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负责人。
陈龙表示,自己在与同事、领导的沟通接洽上之所以比较顺利,得益于校园期间的学生干部经历。
在校期间,陈龙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班长、第三届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校青年先锋理论社学术顾问,作为学生代表先后参加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第五届、第六届学生代表大会。作为学生干部,他获得了诸多荣誉。他也从不错过各类专业比赛,诸如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2年“知行杯”、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他还当过进博会的“小叶子”,获得过“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4/08/05/17228510361343790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