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与旅游学院精心策划的“前沿交叉·智创未来”系列学术讲座圆满落幕。本次系列活动聚焦AI赋能文旅、食品微生物研究、感官评价管理及农产品高值化加工等前沿领域,采用“2+2”专家模式,特邀本院两位博士教师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知名学者联袂开讲。活动吸引了30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互动交流精彩纷呈。
数字文旅新纪元:AI赋能沉浸式体验3.0时代

3月12日下午,首场讲座由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毛海俊博士主讲。毛博士以“AI赋能沉浸式文旅3.0:现状、路径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沉浸式文旅从1.0到3.0的演进历程。通过迪士尼乐园等典型案例,深入解析了交互型多模态大模型在场景构建、游客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讲座特别探讨了生成式AI技术在个性化行程规划、智能导览等场景中的实践路径,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绿色养殖新突破:微生物制剂助力水产品健康养殖
同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田江涛博士带来“细菌β-1,3-葡聚糖制备及其对日本沼虾抗氧化和免疫活性影响”的专题报告。田博士针对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抗生素滥用难题,详细介绍了可得然胶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其团队开发的绿色免疫增强剂解决方案,为提升水产品品质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感官科学新视野:标准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

3月19日,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金敏凤副教授作"感官评价机构的管理探索"专题报告。金教授结合ISO国际标准与国内团体标准,系统阐述了感官分析在食品全产业链中的质量控制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体系,为职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农产品加工新路径:马铃薯高值化关键技术突破

4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吴金鸿研究员压轴登场,带来"马铃薯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学术报告。吴研究员团队创新开发了马铃薯全组分利用技术体系,从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到终端产品开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工艺,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示范案例。
系列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专家们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跨学科研究开拓了新思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