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塑造学院品牌形象的重要阵地。作为学院团学工作与宣传工作的新生力量,我认识到宣传平台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凝聚青年共识、培育时代新人、构建文化认同的关键载体。然而,在调研学院原有宣传体系后发现,其发展现状与新时代育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从内容来看,学院官方公众号主要由大型会议新闻、专业课程建设、各类获奖喜报、团学活动记录四大板块构成,未能够将更多条线纳入宣传工作中,存在内容单一、思政教育成果失语、学生群体青春风采难以获得有效呈现等问题。同时,传播形式过度依赖文字叙述,缺乏融媒体时代所需的可视化表达与交互设计,难以满足Z世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从运营机制层面,宣传工作未建立各条线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导致宣传视角局限、内容产出碎片化,难以形成学院整体的品牌化传播效能。
针对原有宣传内容单一、形式陈旧的问题,从拓展内容板块和创新呈现方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新增“优秀毕业生故事”“活动预热”“青知节”等栏目,挖掘学院专业亮点、学生成长故事和学术活动成果,填补内容空白。

在优化内容的同时,着重思考排版设计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对文字内容的视觉呈现进行重点设计,减少文字堆砌、色调单一的排版风格,引入模块化的设计。秉持“内容适配、视觉分层”原则,根据不同内容属性,采用差异化的色调搭配与视觉元素,构建多元且统一的视觉体系。
例如,对于党建类内容,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金色线条与深色底纹,强化庄重感,通过加粗标题、红色标注核心语句的方式,增强信息层次感;学生活动类内容则主打青春活泼风格,选用高饱和度的亮色组合,如明黄、草绿、浅蓝等,搭配动态线条、趣味图标和卡通插画;在介绍第二课堂活动、社团风采时,将活动亮点、参与方式等关键信息加粗或用色块突出显示,同时穿插现场抓拍的精彩瞬间照片,以明快的色调和生动的画面传递青春活力。

无论是严肃或活泼的内容,均通过加粗重点语句、添加引导性符号等方式,帮助读者快速抓取核心信息。通过这种“因文而异”的排版策略,公众号的视觉吸引力有所提升。
针对宣传视角局限、内容产出碎片化的问题,打破宣传工作的部门壁垒,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协同机制。
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设:面向全体团学成员开设新媒体运营基础课程,涵盖文案写作、摄影剪辑、平台运营等实用技能;针对骨干成员组织“宣传创新工作坊”。建立责任共担机制:将宣传任务纳入各部门考核,要求每个活动从策划阶段即同步制定宣传方案,明确素材提供、稿件撰写、渠道发布等具体分工。
通过锻炼宣传能力促进团学干部的全面发展,以宣传工作为实践载体,构建“发现-培养-赋能”的育人闭环。
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骨干的选题策划、风险把控与审美能力。
在审核机制中,推行“三审三校+反馈提升”模式,要求骨干成员在稿件审核过程中不仅要校对文字错误,更要从内容深度、价值导向、传播效果等维度提出优化建议,实现“改稿即学习,审核即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工作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使宣传工作成为培育学生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人文情怀的重要平台。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部门学生对宣传工作的认知与参与度有所提升。以往仅由宣传部承担的宣传任务,逐步成为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各部门在组织活动时主动规划宣传方案、挖掘亮点素材,宣传部能做好审核和再提高的工作。
各部门成员通过撰写学术活动稿件,提升了文字表达与信息提炼能力。从稿件构思到成品发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与多元的技能储备。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增强。
面向未来,将以“平台升级、技术赋能、品牌塑造”为方向,推动宣传工作向融媒体中心转型。
首先,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定期组织召开宣传工作会议,邀请学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打破信息壁垒,强化协同联动,构建“上下贯通、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大宣传格局。通过整合党建、团学、教学、学工等多条线资源,挖掘不同领域宣传亮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合力。
其次,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审核体系,明确教师、学生骨干、部门负责人等不同主体的审核职责,制定详细的审核标准与操作规范,加强对宣传内容的政治导向、内容质量、传播效果的全面把控,筑牢宣传工作质量防线。
同时,将继续强化宣传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经验分享、实践锻炼等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宣传工作队伍。
作者信息:达天予
食品与旅游学院专职辅导员、食品与旅游学院分团委、学生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