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献血39次,相当于将全身血液献了3次


[2020-03-10 13:22:34]

阳光开朗、乐于助人,是黎明天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也是很多同学老师的直观感受。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无偿献血,但是都没有想到,他献血次数如此之多。

参与无偿献血 就是挽救他人生命

利用空余时间去献血,已经成为黎明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1998年出生的大男孩,现在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公共管理与服务学院18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他大学期间一直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并加入了校团委宣传部。

2017年6月的一天,黎明天所在的高中组织无偿献血,一辆献血车停在了他面前。当他听完老师和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到无偿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后,他大步流星地踏上了献血车,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

黎明天发现,献血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太大影响,还让他获得了一种帮助他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自那以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献血之旅,并积极鼓励周边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参与无偿献血。

一开始,和大多数献血者一样,黎明天献的是“全血”,每次要间隔至少半年才能再次献血。有一次他去到血液中心献血时,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成分血”比“全血”还要紧缺,间隔时间也比“全血”短,而大多数人因为不愿意花费太长时间,也不了解相关知识,一般不愿意捐献“成分血”。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黎明天从捐献“全血”改为“成分血”,每次捐献均为两个治疗量(相当于“全血”400ml)。

图1 献血凭证(上海23次,茂名16次)

献血不会上瘾 但奉献爱心会上瘾

上学期间,只要身体允许,黎明天一般每隔两周就会去奉贤区爱心献血屋献血。寒暑假期间,他则是在家乡献血。他说:只要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1个月,他就会去献一次血,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

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献血上了瘾,也会担心这样频繁的献血会不会对他的身体有什么伤害;对于别人的关心和疑惑,黎明天总是不厌其烦的普及相关的知识。他表示通过学习以及亲身体验,他并没有这种担忧。他认为能帮助到人是一种最大的幸运,无偿献血对于很多病人来说就是生的希望,当他看着一袋血液从他身体里流出,再想象这些血液进入别人的体内使他们重获新生,这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我不是献血上了瘾,是奉献爱心上了瘾”,他笑着说。

2 献血照片

献血救人 我们一起战“疫”

春节后本就是常规的献血低谷。由于疫情的影响,使得全国各地的血液库存持续趋紧,血液募集和保障工作更是面临严峻挑战。出行可以被暂停,但临床急重症患者的输血救治工作决不能因此而按下暂停键。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紧急时刻,依旧有无偿献血者选择用“热血”抗疫情,成为了最美“蒙面侠”,黎明天也是其中一员。

2020年1月30日,在广东茂名家中已经10天没出门的黎明天,接到了血液中心志愿者关于血液库存紧缺的电话。这一天,马路上几乎空无一人,平时需要排队才能献血的血液中心,显得十分冷清。献“成分血”和“全血”不一样,“全血”只需要10~20分钟就可以了,而“成分血”却需要50~90分钟,当黎明天离开血液中心时,天已经黑了。

图3 疫情期间的两次献血

间隔了两周以后,黎明天想起之前在血液中心的场景,非常忧心,因此,在2月14日这一天,他决定再次前往血液中心献血。那一天献完血后出来的他,一脸笑容,因为他看到了血液中心里的献血指引,经过大家这段期间的努力,危机已经解除,血液库存已经不那么紧张了。

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由于经常到献血屋献血,黎明天认识了一大批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朋友。他通过向医生请教和网络学习,已经熟练掌握了献血的各项流程,在献血的现场,他总是跑前跑后为献血的小伙伴们服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到126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申请加入了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获得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登记卡和感谢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病人看到希望,感受到爱和美好。

图4 器官捐献登记卡和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