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月期间,团委组织城院青年师生走进上海各红色教育基地和科研实践场所,开展“大国科技·青年行”研学活动(以下简称:研学活动)。通过可感知、可触摸、可共鸣的具象化学习体验,进一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本次研学活动以“科技赋能+初心铸魂”为主线,含“链动国防—科创之‘钥’—初心之地”三阶研学路线,将国家安全、新质生产力与红色教育深度联结,看科技之力与时代呼唤相互激荡,思政教育与青年成长同向同行。
4月30日,团委副书记张史春子、李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俊平,基础教学部教师顾婧,带领第九期“青马工程”学员、入党积极分子、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访学学生及优秀青年学子,触摸百年红色印记,对话数字科技力量,在行走中开展了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师生们行走在石库门老街与现代高楼之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重温入团誓言,还通过“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展馆以VR技术跨越时空,回到上海这座“初心之城”的启航原点,在数字技术创设的3D空间中,身临其境地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历程,见证“破晓前夜”革命先辈们在上海的热血实践,赓续五四精神,激扬奋进力量。
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青砖黛瓦间,师生们回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革命先辈的初心誓言穿越时空叩击心扉。随后,师生们开展“红色一平方公里”漫步研学,在红色地标中,触摸星火燎原的历史脉络,解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探寻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和活力之源。在“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展中,青年们戴上设备,“穿越”至1921年的石库门,在虚拟空间中与革命先驱“对话”,感受建党伟业的波澜壮阔。此外,革命纪念馆的数字化转型及“活化”赋能,也让同学们对“新质生产力”的多生态应用和思政宣教新模式有了更深切的认知。李俊平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历史深处探寻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老渔阳里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诞生及其斗争历程,从时代背景、地理优势、石库门建筑特征等方面解读了渔阳里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地和初心孕育之地的客观条件和内在原因。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将百年前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面对团旗,全体团员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与百年前俞秀松、施存统等青年先驱的呐喊遥相呼应,诠释着跨越时空的青春担当。
从石库门到元宇宙,从历史回响到科技强音,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以“历史+科技+思政”的创新模式,让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数字浪潮中坚定方向。五四精神历久弥新,城院青年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勇做新时代科技报国的“弄潮儿”,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