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中小城市生态环境较好 绿化覆盖率多高于40%


[2024-11-05]   发布单位:宣传部   阅读次数:682

作者:吴苡婷

  在11月1日召开的“2024世界城市日长三角建设科技发展研讨会”上,《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显示,长三角60个中小城市的生态活力指数均值为60.07,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达到中上水平,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整体良好,绝大部分城市都高于40%。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多年每年出版《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2020年以来,课题组把研究聚焦于长三角中小城市活力,构建了包含人才、文化、创新、生态和品牌五个维度的城市发展活力模型,每年针对一个维度进行专题研究。今年,课题组聚焦城市生态活力,评估了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指数。

浙江表现最为突出   上海生态响应指数最高

  此次纳入研究的中小城市是指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2022年统计年鉴》里的县级市,以及上海市的8个非中心城区,还有属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浙江省嘉善县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共60个,其中,上海八个非中心城区包括上海五大新城。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禇敏介绍说,此次研究立足长三角中小城市的生态实际,以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从生态禀赋、生态压力、生态响应、生态效益四个维度构建了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指标体系,以客观全面评估长三角中小城市生态活力。

  调查显示,在进入前30名的中小城市中,浙江省有14个入围,占全省比例66.67%。从得分均值的地区比较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省生态活力指数表现突出。上海生态响应指数表现突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压力较小。报告认为,上海未来应把生态响应举措转换成生态效益,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化。

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   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显示,长三角中小城市整体PM2.5年均浓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有限,长三角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三省一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地区比较来看,上海市非中心城区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均值高达近7%。这一数据彰显了上海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中小城市在PM2.5年均浓度方面也展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尽管其降幅并未达到上海的水平。然而,与这两省市相比,安徽省中小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却呈现出上升态势,这一现象揭示了该地区在空气质量管理方面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第二产业对环境构成挑战   未来还需向低碳经济转型

  数据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的城市,生态活力指数相对较低,目前的环境现状未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另外,城市化率越高的城市,生态活力指数也会越低。这一现象可以从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出解释。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 ‌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进而影响到生态活力指数的表现。

  报告认为,第二产业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但其高能耗、高排放特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挑战,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在运行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或者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能够提升城市生态活力指数。

  报告建议,提供绿色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有助于经济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和破坏。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推广绿色技术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6115

kj1106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