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2019年9月以来,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精心策划,立足城建特色、挖掘整合资源,联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的推出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筑梦中国》受到青年学子、广大党员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好评和热捧。课程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线,由校外党史专家、校内建筑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党员教师教学团队跨界链接,带领师生党员走进外滩建筑群、渔阳里、南市发电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曹杨新村、陆家嘴现代建筑群等优秀历史建筑、当代建筑,讲述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探寻建筑中的红色基因,通过沉浸式、体验性的教学,共同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党之情、爱国之志、报国之行。

课程的启示在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者讲信仰,让师生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在课程长效机制建设中要丰富课程内涵,挖掘红色基因;建设品牌党课,发挥辐射效应。该课程以其鲜明的思想政治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热捧和广泛好评。

二、背景分析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一年。中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在认真深入总结学校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中国城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委书记褚敏亲自牵头,提早谋划、精心策划,立足城建特色、挖掘整合资源,推出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筑梦中国》。通过党史专家、建筑专家和思政课教师跨界链接、碰撞交融,带领青年学生走进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建筑和现代优秀建筑,了解建筑的历史与特点,聆听建筑里的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上海建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中,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把上海建筑、上海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注入青年学生的血脉之中,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主要做法

(一) 跨界链接、现场教学,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筑梦中国》通过党史专家、建筑专家、思政课教师等有形的三方力量的结合,将建筑本身内涵的风格特质、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精神品质有机呈现出来,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在形式上全部为现场教学,走进历史建筑,感受不同风格建筑的特色,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探寻建筑中的红色基因。通过选取上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从建筑所承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记忆中呈现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的党史线索和红色基因,引出一条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筑梦之路。本课程通过《镶嵌在外滩建筑群中的红色故事》、《渔阳里与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南市发电厂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曹杨新村与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幸福生活》和《陆家嘴现代建筑群见证浦东开发开放》等专题,全景呈现了上海建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立足上海探寻、讲述近代以来中国的巨大变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奋斗历程,把上海建筑、上海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注入党员群众、青年学生的血脉之中,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二)问题导向、立体呈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课程首讲在持续大雨中的外滩开讲,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周培元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素英副教授三人联袂授课,共同讲述《镶嵌在外滩建筑群中的红色故事》,回溯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外滩建筑群的由来。“你们看那边的中国银行比沙逊大厦矮了几米。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徐光寿教授的发问引起了师生的好奇之心。带着好奇,师生走进中国银行,发掘其中的故事。如果说当年比沙逊大厦矮一点的中国银行的建造往事是西方列强欺侮中国的缩影,那么从赫德雕塑到陈毅市长雕塑、从汇丰洋行到上海浦发银行及海关大楼上响起的东方红音乐则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在曹杨新村村史馆,党史专家黄坚讲述了曹杨新村建设的往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情怀;建筑专家王萌带领学生实地走访了曹杨区域,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建设理念;思政教师刘严宁与劳模子女回顾当年入住的场景,师生一起感受工人阶级的幸福生活。带着思考、走进建筑,通过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结合,增强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三)深入情景、照亮初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为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10月11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集体前往外滩,举行了特色思政课程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与会党员干部们深入了解了外滩建筑群的历史变迁,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史和发展史。将红色基因注入主题教育,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将爱党爱国情怀厚植于广大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切实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经验启示

(一)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作为一门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对教学团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的工作。授课教师主动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深入有关建筑场馆、了解建筑、解读建筑,泡图书馆、档案馆,查找历史资料,寻访历史当事人。这既是丰富教学素材的备课过程,也是对课程团队教师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体现了党员教师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政治自觉。

(二)让有信仰者讲信仰

让有信仰者讲信仰。本课程教师团队目前增至24人,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首讲授课教师团队成员李俊平临时接到参加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通知,为了保证课程如期开讲,刘素英克服困难、主动请缨,在不到两天时间里迅速进入角色,快速熟悉内容,全身心投入,冒着风雨圆满完成了首讲授课任务。这种党员意识、敬业精神,本身就是对听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也是对教师党员党性的淬炼与升华。

(三)让师生党员牢记初心使命

《筑梦中国》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共产党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历程,其价值就在于使师生党员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参与本次课程的何军同学,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他表示这堂行走外滩的思政课令他收获颇丰,“听课后我才知道,中国银行是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设计的大厦。它的民族特色和西方建筑技术的融合也让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认识。”更加触动何军的,是他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银行的职员中有一百多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可都是端着金饭碗的,却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五、效果评价

该课程以其鲜明的思想政治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热捧和广泛好评。2019年10月22日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特色党课让主题教育‘活’起来”作了专题报道,中国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青年报、周到上海等媒体对课程作了报道。2020年4月,依据课程内容制作的视频课在学习强国上海平台正式上线,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受众面、影响力。2020年8月,微课版《筑梦中国》在上海教育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推出,为上海“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材料。

2020年5月15日、7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筑梦中国》课程教学与“四史”教育研讨会、《筑梦中国》第二季集体备课会。与会专家高度赞扬了《筑梦中国》是一门创新型的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具有立足专业、挖掘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注重跨界链接、碰撞交流的特点和亮点,是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为“四史”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成功案例,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实践。第二季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利用好上海红色资源,增加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龙华烈士陵园、陈云纪念馆等专题教学点,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积极探索与“四史”学习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形式上突破局限,灵活使用自媒体,以问题意识开路、以故事说明道理,将灌输和启迪融为一体,进一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历史与现实、建筑史与“四史”、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将《筑梦中国》打造成上海课程思政的高水平领先课程、示范课程。

6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