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8年6月在原思政教研部基础上成立,是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承担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及社会服务工作,支撑课程思政创新。

学院现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和劳动教育5个教研室,并设有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研究所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研究所2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1人,另有一支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高级职称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2人(含在读2人),60%以上除拥有教师资格证之外,还有心理咨询、就业指导、1+X劳动教育培训等资格证书等。学院还设有综合办公室,现有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共2人。

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学院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为建设全国高职一流马院提供组织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原直属马院党支部于2021年11月获批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支部建设示范点”,2022年3月马院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党建引领促发展,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并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在教学上,坚持结合学校类型特质与悠久的劳模育人传统,积极打造以劳模精神育人为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以劳模精神融入为特色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以劳模育人为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示范课资源库建设获得2019年上海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培育,并已基本建成。以劳模精神融入为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得2020年上海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形势与政策”课程获得2021年上海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2022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获得2021年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匠心·匠能·匠人’涵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于2022年获上海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科研上,注重紧密结合高职思政教育实际,围绕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开展科研工作。依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研究所和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研究所建设,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研究方向发展;并组建劳动研究创新团队,在课题立项、论文发表、教材出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思政课教师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主持和完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4项、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5项、上海市国情调研专项2项,另主持和完成上海高职高专研究课题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师资,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升。近几年来,学院连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与优秀博士师资,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健全教师竞赛选拔与培训机制,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1名教师在2019年全国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分别在2019年、2020年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中获得二等奖;2名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分获三等奖、优胜奖;2个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另有多名教师在上海市高职高专各类教学比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学院有10余人次获得上海高职高专“教学标兵”“教学骨干”“先进个人”等称号,2人获上海市育才奖,1人获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学校两届师德标兵评选中,都有思政课教师入选。

学院在做好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组织优秀师资主动对接区域实际需求,广泛开展调研,提高决策咨询能力;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基层单位开展理论宣讲、专题讲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整合资源,与区域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联系,为党建、业务工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大中小德育、劳育一体化;活用上海丰富的红色建筑资源,开发中国系列课程“筑梦中国”,服务“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视频分别在学习强国平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举办全国思政课教师师资培训,搭建交流互鉴平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效提升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马院中的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研究作为重中之重,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类型特质,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引领有力的职业院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