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小船在鱼儿喂养区投放饲料后,通过声波定向通知鱼儿们来享用;无人机在交通事故现场自主执法;按着香菇键盘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这些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在9月23日至27日的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变为现实。
这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家展商,现场有数千项新产品、新技术发布,规模水平都将达到历史之最。在高校展区,不仅大学创新技术云集,上海高等职业院校、基础教育单位也纷纷展示自己的技术创新应用。
【师生共创“梦想星”明年发射】
作为唯一一个基础教育参展的,静安青少年携自主科创产品在工博会现场打造“场景化”互动工作坊,打破课堂边界,将机器人创客工坊、新能源赛车训练场、梦想星航标灯解语等沉浸式场景搬进展馆。
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的学生们“纯手工制造”的卡丁车,在现场惊艳亮相。“这辆车是我们4人小组花了一学期的时间把它做了出来,利用周一晚上社团课和周五下午综合实践课的时间。”彭浦三中初一(8)班的苏冠铭告诉记者,“我们四个人分工不同,我负责零件尺寸的标注,其他人负责彩绘、设计切割、试车等。”从车架到尾翼,每一个部件,都是学生们利用基础材料,从零开始,亲手切割、打磨、组装而成。“其中,最有挑战的是车辆电动机的线路连接,也用到了课程前期的数学、物理力学、串联并联等原理。”苏冠铭说。
属于静安学生自己科学实验卫星——“静安梦想星”,今年有了新进展。据悉,这一师生共创的卫星计划明年将搭载长征系列火箭上进入太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介绍,在这一卫星上将安装“航标灯”,通过设置摩尔斯代码在太空中一闪一闪的,同学们在地球上凭借肉眼也能识别出。同时,通过卫星上的信号转发器,相距千里的同学也能用手持业余无线电设备互相联系。今年“静安梦想星”的SSTV图片,共征集80幅作品,部分作品将带入太空,同学们在地面上用手持业余无线电设备也能接收来自太空发来的图片。
“静安梦想星”模型。
在现场,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萌芽赛道中获得金奖的两个作品,《高效自动化血样采集装置》和《雨季山区交通的守护神--一种路面缺失型道路损毁预警装置》与高新企业签署项目孵化合作协议。这一关键步骤,标志着这些源于生活、旨在解决实际难题的优秀学生创意,正式获得了从展台走向应用场景的宝贵机会。通过合作,企业将为学生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产业资源,助力其将创新构想转化为具备社会价值的实用产品。
“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内在的成长。以前遇到难题容易退缩,现在却能主动说‘我们再试试其它方法’。”家长在分享孩子的变化时说:“为了完成采血装置的小实验和视频剪辑,他连续几天往返于医院和录播室,科创活动真正赋予他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学生制作的声控智能住宅。
【声波定向,鱼儿的“智能投喂管家”】
违章停车、交通事故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交通执法模式面临众多挑战:地面固定监控探头存在部署周期长、基建投入大、覆盖范围受限等固有缺陷;重大活动期间会场周边违停整治需大量警力现场处置,人力成本高且治 理效果有限,形成“投入强度大-执法效能低”的恶性循环。
交通执法无人机。
针对这些痛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和上海锋则航空在多年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合作研发了无人机的智能交通执法体系。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架大型无人机下方挂着一个“三合一”摄像头,集夜视、热成像、3D功能于一体。“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交通执法人员可能因为交通拥堵无法尽快赶到事故现场。”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时,无人机能快速来到事故现场,调取周边的监控摄像内容和自动识别事故现场痕迹,根据AI演算判定责任。“一般来说,大约半小时就能完成责任判定,目前准确率在98%左右。由于摄像头还有热成像功能,除了执法功能,无人机还能实现搜索被困人员的功能。”
无人机结合远程控制平台的自动化执飞功能,在夜间、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实现全天候智能值守,能有效缓解交警路面执勤压力。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上海松江、宝山、金山等区域投入应用,在绍兴、宁波也有应用。
鱼儿智能投喂管家。
渔业养殖长期受“饵料浪费”“水质污染”困扰,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场景工程设计研究中心李启龙教授研发出一艘“渔业养殖无人投料船”,利用不同声波“诱导”不同鱼儿在投料后“主动聚集”,通过鱼群检测系统、AI算法精准判断“投多少、往哪投”,全程无需人工值守,既减少人力投入,又让投喂效率大幅提升。
栏目主编:徐瑞哲题图来源:李蕾 摄图片来源:李蕾 摄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