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第6版:他们把亲手制作的鲁班锁带回国


[2017-11-21]   发布单位:办公室   阅读次数:1496

他们把亲手制作的鲁班锁带回国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留学生”结束在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人才研修班课程

  ■本报见习记者 裘雯涵

  昨天,21名来自东南亚和南亚5国的学员结束了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课程。短短15天,他们告别了自己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人才研修班短暂的“留学生”生涯,不少人还将自己在课程中亲手制作的鲁班锁带回家。6块零件组成的鲁班锁严丝合缝,使用了由深到浅的三种颜色,也代表“一带一路”相关欧亚非国家紧密联结。

  上海技术和中国标准吸引学员

  这些学员们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5个国家,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公共工程和交通、重型设备和道路建设等相关领域的负责人,也是上海建工集团“一带一路”项目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开班仪式上,来自印尼的学员艾兰道出学员的心声:“我很想知道中国快速发展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为回答这个问题,学院提供了总学时136课时的学习内容,从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新技术运用、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三大板块,方便学员了解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维护等项目全周期的知识技能,了解海绵城市、绿色建设、超高建筑等世界前沿技术。一堂名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课程也引起了学员注意:什么叫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是怎样的?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王美华是这门课程的讲师,她给出答案: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拆除全生命周期内,关注能耗低、绿色环保、居住舒适等方面,这样的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海世博中心就是国内绿色建筑的标杆,整座建筑采用自然采光、低温送风系统、全钢结构等,有效减少能耗和污染。
  为了让学员更多地了解上海在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上海城建技术学院还与上海建工集团一起安排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等讲座,上海技术和中国标准深深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
  不少学员都是首次听到这些城市建设的最新理念,尼泊尔学员帕旺说:“尼泊尔经历了一次大地震,许多房屋受损严重。这次培训中学到的BIM技术、海绵城市、超高层建筑等,对重建有很大的意义。我要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回国,传授给自己的同事。”

  做鲁班锁感受中国文化与技术

  为了解城市规划与管理,学员们参观了城市规划馆,也逛了逛南京路步行街;为了解上海的特色乡镇建设,他们来到青浦古镇朱家角、松江泰晤士小镇游览和观察;为让学员体验中国文化,学院还安排他们去苏州拙政园近距离观察江南园林建筑的结构。
  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中,很多木结构建筑都采用了中国古典的卯榫结构。卯榫结构由鲁班发明,利用木器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不用钉子和绳子,用自身结构连接支撑,却异常牢固。学员们切身体会了这项凝结着中国古代智慧的技术,他们亲自动手,进行鲁班锁实训实操。
  “鲁班锁制作并不容易,每个契合的地方都要加工到精准,有一毫厘的误差就组装不起来。”课程指导老师黄上智说。拿起锉刀和凿刀,学员们对待木工特别小心。把6个零件一一加工好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吉利按照顺序组装好了鲁班锁,他兴奋地给自己的成果照了张相,“我要把鲁班锁带回印度尼西亚,给公共工程部的同事看看,太了不起了。”看到认真的学员们,黄上智笑着说:“做鲁班锁会上瘾,也能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说,学院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酝酿师资配备和课程设计,希望通过短期“订单式”培养,推广与普及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同时也满足上海建工集团等上海企业海外人才本土化培养的需求。借助研修班的纽带,学院也将增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培训班今后还会以一年多次的滚动模式运作下去,今后还希望把海外学员招到学院,真正成为全日制留学生。”

190708667_normal.gif


媒体链接:http://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240151&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