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联合治理体系构建方案


阅读:5233 次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联合治理体系构建方案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何破解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举措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但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2.水环境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一些流域水质有所反弹。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境内的全国地表水113 (不包括境内长江支流和淮河流域支流水质断面)个水质断面(点位)中,无Ⅰ类水质断面,Ⅱ类水质断面(点位)为22个,占比为17.6%,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70个,占比61.94%,低于全国水平67.9%。Ⅳ类水质断面(点位)25个,占比为22.12%,Ⅴ类水质断面(点位)15个,占比13.27%,Ⅳ~Ⅴ类水质断面(点位)40个,占比为35.4%,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3.8%。劣Ⅴ水质断面(点位)3个,占比为2.65%,低于全国水平8.3%。长三角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其中主要湖泊太湖、巢湖、洪泽湖等的富营养化问题严峻,蓝藻频发。

3.大气环境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一体化和同步化趋势突出。2017年长三角地区平均PM2.5浓度为44μg/m³,同比降低了4.3%,PM10为71μg/m³,同比降低5.3%,SO2为14μg/m³,同比降低17.6%,CO为1.3 mg/m3,同比降低13.3%;而O3为170μg/m3,同比增长了6.9%,NO2年平均值为37μg/m3,同比增长了2.8%。长三角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范围在48.2%~94.2%之间,平均为74.8%,比2016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2%,其中重度污染占比0.9%,中度污染占比4.4%,轻度污染为19.9%。25个城市中,仅有6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18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为50%~80%之间,1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小于50%。超标天数中以O3为首要污染的天数最多,占比50.4%,其次为PM2.5,占比为44.5%。PM10和NO2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较低,分别为2.3%和3.0%。

4.土壤环境

长三角城市群土壤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以及工业污染超标排放,导致各类农产品时常检出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工业污染是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特别是那些典型工业污染源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比如工矿、电子、医药、油漆、电镀、冶炼等行业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导致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严重,污染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进而引起部分农业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据调研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以及城市直辖市>县级城镇及农村。

二、政策启示

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急需重新定位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低效落后的产业,加快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创新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低碳能源、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减排工程,多措并举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深入推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恢复甚至增强生态系统的抵御力和修复力,形成安全的可自我修复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首先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长三角主干网架结构,加快形成并完善环太湖天然气管网,完善苏中、苏北天然气管网,安徽“三纵四横一环”省级主干管网,推进金坛大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扩建上海五号沟应急事故站等。推动完善沿长江清洁能源供应通道建设,在苏北沿海地区、上海浅近海、浙江陆上和浅近海布局风电,加快把光伏发电布局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地区上,建设安吉长龙、宁海、缙云、宁国等抽水蓄能电站。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坚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低效落后的产业,加快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创新产业。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建设以铁路、公路客运站和机场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以及以铁路、公路 货运站、港口等为主综合货运枢纽,优化调整布局,提升功能。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坚持公交第一,注重职住均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鼓励发展铁路、水路和城市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优化发展航空、公路等运输方式。充分发挥水路运输的比例,水路运输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运输方式,航运不仅成本低,产出也高。

4.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地面硬化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不透水地表已成为城市主要的景观格局。不透水地表是指一种由不透水性材料构造的人为地表面,其不断地取代自然地表,改变城市下垫面结构,改变城市地表径流产生和汇聚规律,阻碍雨水下渗,阻断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导致了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使得传统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暴雨后受灾地区不断扩大、城市内涝灾害频发,而暴雨内涝后由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污染也使得城市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5.区域联合治理体系构建方案

  长三角要紧扣“关停淘汰、集聚入园、整治提升”3个环节,抓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治理、群众监督”的生态环保治理格局。具体构建方案如下:做好总体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对话交流,强化政策沟通,推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信息支撑,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紧随民心所向,坚持生态创新,推动改革举措。(作者:王桂林)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其他方式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