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出路


阅读:5010 次

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出路

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东亚航线要冲,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8年11月5日,在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交通一体化正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一、长三角城市群海陆空枢纽总体状况

1.长三角城市群机场群建设状况

2018年1~8月,长三角城市群机场群的旅客吞吐总量约为1.52亿人次,是2006(全年0.728亿人次)年的3.1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的7.75%;货邮吞吐量为362.82万吨,是2006年的1.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6.7%;起降架次为112.06万次。上海浦东、虹桥旅客吞吐量为0.79亿人次,约占长三角城市旅客总吞吐量的51.97%。江苏省机场群旅客吞吐量平均增长率为42.85%,是浙江的1.91倍,是上海市的7.52倍,是安徽的4.81倍。

2017年上海浦东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382.4万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三。上海浦东货邮吞吐量占长三角城市群总吞吐量的68.47%,承担了长三角城市群2/3以上的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了1.2%。浙江同比增长率为-21.98%,呈现出明显降低趋势,而安徽、江苏分别以44.27%、34.15%速度增长。

2.长三角城市群港口群建设情况

长三角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港口资源整合,优化码头布局,深化区域港口合作机制,研究国家战略背景下各港口的定位,探索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完善深水港布局规划,服务于长三角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图3展示了长三角港口群的货运吞吐量近20年来的变化趋势,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由2000年的76.9%降至2015年51.6%;货运吞吐总量的比例由 2000 年 31.2%降至 2015 年16.7%。上海港的市场份额主要转移至宁波-舟山港,促使其超越上海港,成为长三角地区货物吞吐规模第一大港。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化港口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4%,连续八年全球第一。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46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1%,全球排列第四,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港口群第二,仅次于上海港。2012~2017年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平均以8.8%的年增长率增长,发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集装箱生产的一批“黑马”。江苏省各港口群在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有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速度远高于上海、浙江、安徽。

3.长三角城市群铁路一体化建设情况

2000年到2017年之间,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铁路客运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均为10~30%。长三角城市群各枢纽站日均发送铁路班次不断增加。杭州东站、南京南站平均每天发送列车班次超过450车次,上海虹桥火车站接近300车次,合肥、宁波高铁站大于100车次。2017年上海铁路客运到发量总量为2.12亿人次(不含金山铁路),同比增长9.7%,较2010年增长94.44%。上海与浙江、江苏、安徽铁路旅客到发量达约1.45亿,同比增长约8.5%,占上海铁路旅客到发总量的68%。中短距离城际出行逐渐成为铁路客运增长主体。

依据对铁路客运站的调查,苏州火车站到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铁路出行旅客中,以上班、商贸洽谈、公务出差、上学为目的的城际铁路客流已经成为主体,约占53.2%(不含回家出行)。商贸洽谈、公务出差中每周一次及以上的特征规律分别占比41.5%和37.1%。毗邻城市的交通联系逐步突破行政区划界线,体现经济联系的主要指向。据对2014年江苏与上海接壤处的太仓、昆山地区调查得出两地最主要的对外联系地区均为上海,而非南京、苏州。另外,在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地区,如南浔-吴江、南浔-桐乡交界区域也出现类似特征。

二、政策建议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从安全可靠、便捷畅通、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人民满意的交通着力,打造多方联动、法制健全、治理有效、文明守信、绿色智慧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发展多式联运工程,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一是加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南京港等枢纽港口铁路、公路连接线和内河支线建设,实现港区与铁路、高等级公路高效衔接。二是加强连云港、南通港、苏州港、温州港、马鞍山港、芜湖港等重点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

2.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改革。一是空域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空域规划、精细化改革试点和“低慢小”飞行管理改革、航线审批改革,结合通用航空发展,实现低空空域开放;二是油气管网运营体制改革,方向是推动油气企业管网业务独立,通过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的油气管道公司和全国油气运输调度中心,实现网运分离。

3.智能发展导向更加凸显。绿色、智能成为未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特征。一是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和壮大智能交通产业,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二是推动智能化服务“畅行中国”,支撑“一站式”、“一单制”运输组织,推动智能化运输服务升级。三是通过建立支撑高效运转的管理系统,提升装备和载运工具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4.绿色交通发展方面。一是通过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采用低碳绿色出行方式,推动低碳交通方式的普及与应用。二是通过结构优化促节能、新技术应用促节能、管理创新促节能,加大交通节能减排。三是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四是通过全过程全周期加强生态保护,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影响动态监测,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

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以运营为导向”“节约用地”“公交优先、人车分离”等设计理念和创新为指导思想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魅力,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旅客换乘率和换乘方便程度,进而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真正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

  6.构建基础产业新型宏观调控机制及推动交通提质增效引领新消费、新供给、新业态研究。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在继续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建设领域和方向,培育新兴消费和投资增长点,推动提质增效,更好实现促投资、稳增长、增后劲。(作者:王桂林)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其他方式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