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政总院景观专业总工程师钟律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打造一支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景观人才队伍。钟律积极践行劳模社会责任,疫情期间,在投身社区志愿服务的同时,从专业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智敏韧性城市应急空间储备体系的城市开放空间技术思考。
钟律景感空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现有成员16人,专业涵盖园林景观、城市规划、文创艺术、生态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工作室团队围绕“景感空间”理论创新,针对场境体验认知研究,聚焦人与在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价值赋能,在城市更新、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数字艺术场景营造等领域取的了一批创新成果。近年来,工作室团队参与了一系列全国重点城市标杆作品,其中“上海浦江两岸贯通24小时城市活力圈”与“上海苏州河两岸(静安区)公共空间贯通设计”蝉联两届“上海设计之都100+”十大设计奖,浦江贯通实践作品收录2020世界城市日《上海手册年度报告》,提供全球卓越城市空间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本。
钟律景感空间劳模创新工作室担任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徐汇区段)项目的总控设计团队,联合国际设计团队,秉承建设“公园城市”理念宗旨,拓展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基因,探索绿色基础设施更新,践行公园城市上海范式。
工作室团队首次实行全过程咨询服务下的总师“伴随式”制度,以钟律全局创意为蓝本,全面把控规划目标与各项原则,形成“策略研究+方案设计+内容导入”的工作模式,以总体策划、设计整合、技术集成为重点,保障设计创意全面对接总体要求,衔接和助力徐汇外环林带的品牌重塑,实现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室核心成员、景观院文创中心主任丁佳负责总体协调,发挥着中坚作用。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丁佳与主创团队一道进行数次场地踏勘、航拍、分析与对比,针对顶层策划下的场地特征进行细致解析,将场地根据建设需求分为新建亮点与更新提升进行精细化的精准设计,经过无数次与建设方、设计合作方的思维碰撞,最终在创意亮点与落地实施中找到平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空间社区生活圈的核心需求不断提高,工作室团队依托黄浦区多个街区微更新项目,致力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社区精细化设计方向。由工作室技术骨干、景观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冯琤敏负责的南昌路美丽街区改造项目与瞿溪路柔性纽带设计正是社区微更新项目的示范案例。
南昌路美丽街区改造项目
冯琤敏以街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微更新的设计价值导向,通过营造可视、可听、可读、可闻和可触的街区氛围,提供城市情感叙事新途径,升级海派街区地标,开启街区生活新方式,南昌路街道入选为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在与社区共同推进存量空间“微治理”的过程中,从重塑烟火气与文艺氛围共存的南昌路“心灵之约”到彰显暖的表情、高的颜值、美的品质的瞿溪路柔性纽带,工作室团队不断提升可持续的街区设计能级,持续打造新型示范街区。
工作室创新“景感空间”理论,创建品牌学术体系。受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邀请,钟律自去年起开设系列学术课程培训,从顶层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多视角分享“城市共情与表达”的系列学术讲座。作为工作室核心成员、景观院文创中心副主任张怡琳先后参与多期党校专题课程的梳理与编写工作,从课程中深刻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延展存量空间更新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反哺工程实践。
工作室创新“景感空间”理论,创建品牌学术体系。受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邀请,钟律自去年起开设系列学术课程培训,从顶层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多视角分享“城市共情与表达”的系列学术讲座。作为工作室核心成员、景观院文创中心副主任张怡琳先后参与多期党校专题课程的梳理与编写工作,从课程中深刻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延展存量空间更新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反哺工程实践。
十六铺码头景观提升项目
在十六铺码头景观提升设计任务中,张怡琳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先思考的是如何立足于深厚多彩的海派文化沉淀,将城市的人文禀赋融入空间重塑中,将新设计与旧痕迹并置,实现空间叙事载体和功能需求的动态平衡。设计团队在文化节点“十六铺历史景墙”创作中,以影像照片为艺术媒介,以精妙的手绘方式再创作,因地制宜通过整体画面场景变化、材料色彩质感比选、光影明暗节奏控制,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时间的切面盛开百年回眸,讲述一系列关于十六铺光影故事,诠释出地理和时间层面的珍贵记忆。
在钟律的带领下,景感空间工作室在完成精品项目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品牌营建工作。团队定期梳理核心优秀项目,深入推进媒体平台合作资源融合,通过系列宣传报道,将城市的温度设计植入民心,助力总院延展技术品牌价值,提升品牌效益。
工作室团队为年轻设计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创作的机会。陈子薇是一名新加入工作室的年轻成员,她多次负责苏州河(静安段)两岸景观贯通提升、嘉兴“九水连心”景观提升等项目的媒体稿件撰写,通过与项目负责人的深入沟通,平衡专业理性的设计体系与通俗感性的大众需求,简明精准地将项目设计的技术思想与社会价值展示于众。同时,陈子薇多次配合项目开展宣传拍摄,协助钟律进行项目设计解读、新闻推广等现场工作,每一次的官媒报道充分再现了团队专业高效的战斗力与自信团结的凝聚力,亦是设计师们对于项目及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肯定。未来,工作室会持续推进品牌营建工作版块,驱动市场品牌宣传效应,同时注重新人培养,为团队注入更多创新多元、年轻活力的工作氛围。
团队在苏州河(静安段)两岸景观贯通提升项目现场
劳模工作室团队积极主导参与相关协会的各类科技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行业引领高度。团队新人徐迪航利用自身学术特长,将外部优质平台的学术资源纳入工作室的专业创新中。工作室团队的浦江两岸核心区贯通案例《回归的江河——让城市充满温情》成功入选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的《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全球案例。在总结优秀项目案例的基础上,工作室团队与国际ISO注册专家团队共同发布了四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家标准。工作室团队不断拓展专业发展的边界,使新进成员快速精进,为成长为未来的专业技术骨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