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援边精神”有何时代意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这样诠释


[2019-09-29 13:26:27]

人民网上海9月26日电 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早在1995年就开始选派援边干部,对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实施对口支援和帮扶,成为融入全国、服务全国的重要实践。

因而,援边精神进校园、进课程,对当代青年学子的教育意义日益凸显。

据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正积极在广大师生中解读、传扬援边精神,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这是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有效回应。

何为“援边精神”?在解读中传承发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援边工作、始终心系边疆各族人民。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那么,何为“援边精神”?

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看来,“援边精神”归根结底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集聚了“舍家报国,忠诚担当,民族团结,东西互助,团队协作,快乐奋斗”的担当和理想。

他认为,援边精神首先是担当和奋斗的精神。援边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乐于奋斗在边远一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作出自己的贡献。其次是团结和协作的精神。援边工作者与当地人民团结互助,为国家民族利益相互协作,共担责任,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再次是奉献与付出的精神。援边工作者很多都还年轻,他们为援边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校长叶银忠表示,当前,上海高校正在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而援边精神是宝贵且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要将援边精神大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引导学生将援边精神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大学精神相融合,与学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紧密结合。

“无论是援边干部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家国情怀,还是坚定信念、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抑或是他们身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都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和发扬,”叶银忠说道,“援边精神不应只体现在援边干部身上成为他们的一份骄傲,更应该是大家共同的使命和神圣职责。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其推广至更多年轻师生群体中,让更多的人自愿投身于国家的援边工作中去。”

重温援边足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在行动

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奋力推进边疆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政治担当、政治责任。

在援边精神的感召下、在时代的召唤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掀起了“援边精神进校园”之风,陆续举办多项深入边疆地区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援边精神进支部、进班级,援边干部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此外并特别聘请援边干部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他们追寻援边足迹、学习援边精神,将援边精神切实融入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作为“援边精神进校园”活动的负责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校长淦爱品,曾经在新疆喀什地区支持边疆建设三年,他认为,援边精神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所倡导的劳模(工匠)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也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的办学定位相辅相成。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学习援边干部的优秀品质,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将是上海高校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的一次有益探索。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弘扬、传递援边精神,非常有必要。”淦爱品介绍,在援边精神进校园的活动中,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师生们与援边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进而深入了解边疆、支援边疆,深化培养“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切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他表示,与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一样,援边精神也是从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融入思政教育,拓宽高校育人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好发展边疆。援边精神既是时代之号召,又是青年之需要。同时它也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和突破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指示,援边精神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也有着充分的规划和设想。

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该校校长叶银忠指出,“让援边精神进课堂、进校园,形成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特色是学校的使命,亦是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思政教育要用好援边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援边精神的弘扬,不应仅局限于校园的思政课程中,更应当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领会、在知行合一中作为。该校党委书记褚敏希望通过挖掘、融入、推广“三部曲”,真正将援边精神内化到全体师生心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办学文化氛围。

一是在挖掘中凝练:结合学校特色专业,挖掘建筑等行业中援边的生动案例。比如结合青藏公路修建中援边干部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挖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援边精神加以凝练,总结出援边精神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干部教育相结合,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等。

二是在融入中弘扬:援边精神的载体和路径,无外乎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包括思政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中融入援边精神的内容。第二课堂指的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即请援边干部走进校园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带学生走出校园去采访援边干部,而第二课堂所收集的口述实录也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教学素材。第三课堂的内涵则更为广泛,比如在网络上设立援边精神案例库,展示和分享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媒体报道等,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援边干部们的卓越贡献。

三是在实践中传承:比如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和其他学校宣传援边干部的感人事迹;比如举办学生演讲比赛,让学生亲自讲述援边干部的动人事迹;比如举办教师讲援边故事竞赛,使之成为教师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又比如出版案例集、口述实录等;借助其他机构和媒体、宣传部门进行推广,加强对援边精神的理论研究,并形成系列的理论成果等。

边疆稳,则国家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让援边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发芽。通过教师教育、干部教育、课程教育等不同载体,进一步延展援边精神内涵,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培养更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