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古建专业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对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青村镇、南桥镇的51座古桥展开了为期6个月的数字化测绘与现状调查,形成了大量的调研成果。其中,庄行镇古桥调研成果于10月14日在庄行镇党群服务中心展出。
本次展览以庄行镇古桥存续现状为引,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向社会普及古桥知识和数字化测绘技术,探索更多的古桥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提高人们对奉贤区古桥的文化认知,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调研小分队运用毫米级的精准测量为古桥数字“建档”,让沉睡在乡间的历史,拥有一张可永久留存的数字“身份证”;用数字画笔勾勒古桥轮廓,用多种手段让当地人重新“遇见”身边的“时光宝藏”。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板五张,包含《庄行镇古桥地理位置分布》《数字化测绘技术科普》《庄行镇古桥简介及成果展示 1》《庄行镇古桥简介及成果展示2》《数字经纬·古桥新生——上海奉贤区古桥数字化测绘及现状调查成果》。此次展览在群众中取得热烈反响,许多人纷纷表示从未如此直观的了解到这些古桥,展板图文并茂,团队成员现场讲解。展览活动勾起了老一辈人对于古桥的幼时记忆,有一位老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想到现在还有年轻人记得这些桥,这就是我记忆中古桥的样子,你们运用新技术保护古桥,下一代人都能看到这些古桥的“数字”资料。这是一件让我非常感动的事情。此次调研的目的不仅是让年轻人记得住历史,也为了让老一辈人留得住乡愁。
展览的成功不仅是对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成果的肯定,更是提升了古桥的文化影响力,普及了数字化测绘技术,验证了团队提出的关于古桥保护路径实施的可行性。未来我院学生团队将持续秉持“动态保护、活态传承、社区共治”的核心理念,努力在新城发展与历史文脉之间寻求平衡,让古桥真正成为“流动的历史、活着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奉贤素有“桥乡”之称,古桥资源丰富,古桥是区域水网与历史文脉的核心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古桥面临被忽视、破坏甚至消失的风险,且缺乏详细档案。我院学生团队,学生黄晨怡、曲芳禾、邓晨宇、刘雨祥、姜景琦、石宇静、胡卿卿,指导老师张莉莎、李文墨、司红伟,将调研聚焦于奉贤区,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古桥进行精准测绘并建立数字模型库,形成详实的电子档案,构建古桥“数字户口本”,助力古桥的预防性保护与文化传播。共完成51座古桥的历史沿革的梳理与现场踏勘,14座古桥的精细化档案库、点云模型库、数字化成果表达库,古桥保护利用设计方案和古桥衍生文创产品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初步实现了古桥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管理,梳理了古桥与古河道之间的空间与历史关系网络,有助于延续江南“桥乡”水网肌理、强化地域文脉载体功能。此次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古桥保护向数字化、系统化转型,为区域性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与数据基础。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